一觉醒来,这个世界更加魔幻了,原本美联储降息算是一个利好,但最终的效果却是大利空,甚至有人称其为“黑天鹅”。

12月19日,美联储正式宣布降息25基点,这是年内第三次降息,但是这却引发了美股大跌,从而也造成了对全球股市的冲击,美元指数大涨,一度达到108,创下新高,而人民币等其他非美货币下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局面?主要还是因为美联储鲍威尔多说了几句话,除了宣布降息之外,鲍威尔还说明年美联储可能只有2次降息,而之前市场普遍预测是4次,这就是严重不及预期,引发了市场的大震荡。

这就是美联储的预期管理,降息明明是利好,却又说明年降息要放缓,降息整出了加息的效果,给你一颗糖的同时,又顺手扔了一个炸弹!

既然美联储认为明年降息要放缓,那么美元贬值的预期就大大下降了,反而开始升值了,这就出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美联储加息,美元涨,美联储降息,美元还涨!

与此同时,SWIFT在本月18日公布了11月份的全球货币支付数据,其中美元的支付份额上升至47.68%,再创新高,仍然保持领先地位。

然而,欧元的支付份额继续下降,来到了22.29%,相比上个月下降0.6个百分点,然而在俄乌冲突之前,欧元的支付占比非常接近美元,甚至有反超的势头,但自从俄乌冲突之后,欧元占比一降再降,失去的“城池”几乎都被美元收入囊中。

看着美元指数的持续拉升,以及美元在全球货币支付中的占比一路上涨,“去美元化”确实没有那么容易,但“去欧元化”却在加速推进,而主导“去欧元化”的国家正是美国,当欧盟沦为美元“半殖民地”的时候,欧元注定没有抵挡美元攻击的实力。

就连欧洲经济领头羊的德国,现如今也陷入了制造业崩溃的边缘,各大企业疯狂裁员,大众不得不宣布将关闭在德国的3家工厂,整个国家的裁员规模达到数万人……

在美元、欧元之后,排名全球第三的货币是英镑,支付占比为7.27%,这些年英镑的支付份额一直比较稳定。

英国是“去工业化”程度很高的国家,金融业已经成为英国的支柱产业,伦敦是全球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吸引着全球金融资本的涌入,尽管早已没有昔日日不落帝国的荣光,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金融实力仅次于美国。

随后就是人民币与日元,在全球第四大货币的位置上,人民币与日元经常展开激烈的争夺,11月人民币再度反超日元,成为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支付占比为3.89%,而日元为3.44%。

事实上,人民币的支付占比不只有3.89%,毕竟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GDP一度达到美国的77%,而且贸易出口规模常年位居世界第一,从整体经济实力来看,人民币的支付份额都应该要高于现有的数据。

当然,目前这个数据是SWIFT系统公布的,然而我国的对外贸易不完全都是经过SWIFT报文系统,还有一部分是本币结算和货币互换,以及我国自身建立的CIPS系统也在发挥作用。

比如中俄贸易,中国与沙特、伊朗等国的能源贸易,采用本币结算的比重越来越高,2023年中俄贸易2400亿美元,本币结算的比重超过90%,未来5年两国贸易额有望达到3000亿美元,我国与中东能源国、南美、欧洲,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货币互换也将继续提升。

这意味着未来我国与其他国家本币结算的规模将实现更高的提升,不通过SWIFT系统的比例会有所上升,相反我们自己组建的CIPS系统将迎来较快的增长期。

总而言之,人民币是被低估了,但也没有太高,距离美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各国一直在提倡“去美元化”,但美元百余年来根基牢固,短期内还没有一个货币有取代美元的实力,“去美元化”没有失败,但这个过程注定漫长且曲折,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