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购物网站上的每一个图标、每一种颜色的选择,都是为了刺激消费者下单设计的。
我们在消费过程中所做的每一次点击,都经过了成千上万次测试。
软件开发者选择出了最能让消费者掏钱排列组合,形成了我们看到的购物界面。
消费者以为自己是主动购买,其实无形中有很多推手在鼓励他们下单。
不只是购物软件在推动“买买买”,商家也想出了各种花样来说服人们掏钱。
“必买”“不买后悔”“人人都要有”这些大写加粗前缀让人们趋之若鹜。
年底账单流水拉出来,连自己都要疑惑,钱包里的钱都到哪里去了?
有多次被互联网上的宣传种草,下单后却发现是一堆可有可无的东西?
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消费需求,都是被人为制造出来的不必要消费,你掉进陷阱了吗?
1.过度美化的包装
手机真的需要外壳吗?所有电子产品都要再加一层保护壳吗?它们真的这么脆弱吗?
手机和手机壳几乎像是绑定消费,没有手机壳的手机像是在裸奔。
换新手机的时候,你是不是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就下单了一连串保护手机的产品。
手机厂商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已经绞尽脑汁制作了符合大众审美外壳。
每次新手机问世,除了产品性能,讨论度最高的就是手机的颜色和外壳设计。
既然在买手机的时候已经选择了自己想要的外壳,为何还要多此一举买手机壳呢?
这完全是人为制造出来的产业链,手机壳便宜的十几块,贵的能上百块,基本上人手多个。
有人会说自己是“手滑党”,容易把贵重的手机摔坏,所以需要一个额外的保护。
出于保护的目的,买一个手机壳很正常,然而商家想要消费者买更多。
夏天要用清爽的颜色,冬天要用有质感的手机壳,情侣手机壳,联名手机壳等等。
只需要换一个关键词,就能让消费者打开腰包,恨不得手机壳天天换。
2.缩短产品使用寿命
现在网络上有一种导向,那就是一次性产品更加健康安全。
一次性洗脸巾、一次性内裤,日常居家也过得跟住酒店一样。
不少人被安利了这种生活方式,美其名曰对自己更好,生活得更加干净卫生。
问题是人们不是脆弱的玻璃娃娃,生活在文明社会真的有必要给自己制造一个无菌房吗?
日常生活用品即用即抛非常浪费,只会制造更多污染生存环境的垃圾。
过度使用一次性产品,只会增加生活负担,促使消费者在不必要的地方多花钱。
鼓吹更新换代风向已经蔓延到了更多产品领域,很多物品的使用寿命都在减少。
以前买一个电子产品,能用很长时间,即使有小毛病,也能简单地修好。
现在就不一样了,花好几千买的手机,用了三年就开始各种毛病。
维修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很多时候手机坏了之后就不在保修期内了。
送到原厂维修太贵时间也久,而去路边的维修电维修,则担心手机出问题。
这其实是手机厂商人为制造的困难,为的就是让消费者买新手机。
现在的手机外壳基本上无法用比较温和的方式打开,里面的零件还要额外用胶水粘住,打开后很难复原。
相似的情况还发生在其他产品上,只能穿一季的快消服装,就是典型的为了卖更多衣服而故意制造质量差的衣服。
3.网红经济
说到快消服装,就不得不提网红经济,消费者跟风购买成为新的潮流。
以前的服装品牌一年也就出一次新款,现在一个月都要上新三次。
商家采用流行元素,频繁的推出产品,引导人购买新衣服。
衣食住行所有领域的生活用品,都用这个思路刺激来刺激消费。
每个星期都有购买物品的理由,有没有发现现在所有商家都喜欢联名。
电影、游戏、品牌与品牌之间,只要消费者喜欢,就没有不能组合的产品。
4. 制造消费焦虑
商家还会通过制造焦虑感,来促使人们购物,女性的消费“粉红税”就是典型的代表。
通过推动审美趋势,给人们制造容貌焦虑,促使人们不得不消费本不需要的产品。
不要以为自己不喜欢打扮就会逃出这个陷阱,利用焦虑促进消费无处不在。
养生理念这些引导人吃一些更贵的健康餐,身体没问题也要补充各种营养剂。
打上一些“高品位”的标签,鼓吹人们模仿这种生活方式。
是不是生活得更好不知道,但是生活需要花更多的钱是一定的。
5. 细化产品类目
还有一种消费陷阱是人为分类出专用产品,好像以前人们的生活方式全是错误的。
一块简单的肥皂,就能专门分出洗脸的、洗手的和洗澡用的,其实这些肥皂的成分没有什么区别。
洗衣服要至少用上三四种产品,要加洗衣液和柔顺剂,漂洗的时候还要加芳香剂。
彩色衣服专用的洗衣液、内裤要用专门的产品,更不用说各种香味的产品了。
同样的产品,只要打上儿童专用就要贵上许多。
反正分门别类越多,消费者需要花钱的地方越多。
6.盲盒经济
盲盒已经席卷了所有能想到的领域,买玩具要抽盲盒,买衣服也有盲选的福袋。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饮食类也要抽盲盒,为什么的所见即所得不再受欢迎了?
盲盒经济最容易收割的对象就是小学生,小朋友会为了自己的喜欢的玩具掏光自己的口袋。
其实这些东西的如果直白的摆出卖,根本不会有那么多人追捧。
消费者是为了购买实实在在的物品,还是在买一种虚幻的快乐?
只要看清商家无所不用其极的“割韭菜”本质,很容易能规避掉这些消费陷阱。
6. 令人趋之若鹜的品牌效应
同样是瑞士卷,平价超市里卖的速食甜点,跟高端超市里卖的品牌瑞士卷,价格上天差地别。
这些品牌往往会给产品打上一些高端的理念,例如无添加、有机、手工等标签。
有些更直接的,光是大LOGO亮出来,就能让消费者两眼放光了。
商家们把制作产品的用心,都放在打造品牌形象上面。
人们会用品牌来划分群体等级,都是速溶咖啡,放在咖啡店杯子的真的比自己马克杯中的高级吗?
现代人会直接用品牌来定义人的性格气质,穿什么用什么能够左右人的看法。
很多人为了这些外在的评价,而去消费特定的品牌。
消费本来是为了满足生活和精神需求的,现在这种品牌效应,有些本末倒置了。
8.体验式消费
现在购物陷阱到处都是,很多条款都隐藏在看不到的地方,消费者上当之后还要被指责没有看清消费须知。
首月免费的订阅制其实还附带了自动续费,免费试用其实有会员门槛。
一旦被这些优惠吸引进去消费,就会陷入一种循环,开始跟人工客服漫长的退费斗争。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商家也不会干没有利益的事情,很多看似优惠的消费方式,其中暗含着很多潜规则。
有没有发现,很多地方的用户须知,都是默认选择同意,不同意的则需要专门取消。
这都是经过科学分析出的模式,默认同意的情况下能吸引到更多消费者为产品花钱。
信息来源:十大典型消费陷阱,你遇到过吗?中国消费者报 2021-03-12 1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