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说个真相,在悄然之间,社会真正意义上的土地兼并差不多已经完成了,只是很多人尚未察觉,因为这次它并非以土地的形式呈现,而是换了个名字叫产业链垄断。就在这即将形成闭环的关键节点,一股强大力量出手了,终止了这一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双方是怎么较量的?我们普通人在其中又受到了哪些影响?这便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

当下绝大多数人对经济的理解仍停留在小农经济时代,认为资本还会像古代那样觊觎自己手中贫瘠的土地,于是总是紧盯着农村的宅基地或者自己的房子。但实际上,现代资本早就看不上土地这种性价比极低的生产资料了,他们想要的远不止这些。

举个例子,假设你是古代的一位农民,面对封闭的交通和有限的商业手段,土地基本上是您唯一的收入来源。这时候,如果有人兼并了你的土地,那么你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去地主家当长工,要么成为失去土地的流民。

咱们换个思路,假如所有人都生活在一个只能扫码消费的社区,谁拥有收款码,谁就能开门做生意,而没有收款码的人就只能去打工或者离开社区。说到这儿,我们会发现,这两个例子本质相同。对于古人而言,土地是最为重要的生产资料;而对于今时今日的人们来说,作用于生产的技术、设备、资金等等才是关键。

倘若一条产业链从上游至下游被一个或几个企业掌控,那么作为局外人的中小微企业就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压缩自身利润,成为局内人的分包商,要么就像古代失去土地的农民一样成为商业流民。换句话说,谁能完全掌控产业链,谁就实质上完成了现代社会的土地兼并。

回想一下汽车产业发展至今,包括数量众多的国产新能源汽车,您能叫得出多少个品牌?再想想每个人都离不开的互联网,你又知晓几家互联网公司的大名?其实真没多少。而且不仅是这两个行业,除了当年的房地产以及餐饮、教育这类贴近民生、门槛极低的行业外,几乎所有行业都是如此。当一个行业从材料采购到生产加工,再到包装运输,最后到市场销售,每个环节都被固化时,局外人的小企业及其背后的就业人口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打工者抱怨老板给的薪水少,老板抱怨打工者贪婪要得多,本质上不过是两个可怜人在相互争斗罢了。

我们当下的经济要恢复活力,就必须通过放水来恢复流动性。然而当一个行业的产业链形成闭环时,这个行业里的垄断者几乎没有资金需求。我们想要把水放出去,就必须打破大企业对行业的垄断地位,让更多小企业能够参与进来,因为只有让他们尝到甜头,哪怕只是喝点汤,他们才愿意背负债务。为了遏制大企业的产业垄断,过去几年我们做了不少努力。

先是在 2010 至 2017 年,尤其是 2018 年和 2020 年前后十年累计六次逐步推行退房令,强制央企全面退出房地产业务,防止国有资本凭借品牌和资金优势挤压民营经济的生存空间,把市场交还给市场。随后在 2022 至 2023 年,通过拆分和处罚几家互联网巨头,打消了互联网企业借助金融和技术实现产业垄断的念头。

紧接着同年 7 月发布了促进民营经济意见,通过制度打破准入壁垒,强化市场公平竞争。最后是今年 6 月份的推进令,彻底堵死了国有资本绕道控股金融企业来实现产业控制的所有可能性,至此,产业链垄断的发展势头才被完全遏制。

但仅仅遏制发展势头是远远不够的,前面我们提到,为了盘活经济,必须让水流下来,让小企业活起来。前段时间的高层会议明确指出,要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壮大耐心资本,更大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还要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等等。这里面最为重要的就是整治内卷式竞争,因为这是定了调的。如何整治?

说到底就是一句话,打破保护主义,构建统一市场。意思已经很清晰了,如果说过去几年我们在磨刀,那么从明年起我们就要开始砍柴了,打破大企业的保护主义,给中小微企业分肉吃将是我们明年的首要任务。所以我们也能看到,会议结束后,许多销声匿迹的企业家突然又站出来发声,因为他们已经嗅到了不一样的气息。

当然,这对大企业的从业者而言并非好消息,因为短期来看,无论是发展还是收入,可能都会或多或少受到些影响。但对于更广大的中小微民营经济和普通打工者来说,明年或许会是丰收的一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