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三兄弟
周氏三兄弟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在中国新文学运动中,他们都是开山派的人物,但他们的思想、性格以及文风,却是迥然而异的。性格不同,道路不同,以致书法风格也大有不同,颇有些书如其人的意味!
周树人书法:笔墨坚韧,一往无前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会稽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手书条幅《悼丁君》,被书法家沈尹默誉为“鲁迅生平写得最好”的一幅书法。
作为一位战斗文人,鲁迅以犀利的文笔对旧世界的黑暗进行揭露,对丑恶不留情感,痛打落水。他的书法也与其文章同质,属战斗品质,笔墨坚韧,一往无前。虽然是文人笔墨,但是不缺少豪迈,风骨坚韧。
鲁迅新体诗《我的失恋——由她去罢》 27.2×24.1cm 1924年上海鲁迅纪念馆藏
用毛笔抄书,是鲁迅与书写建立关系的一个途径。他早年抄写过很长时间的古碑,并热衷于搜寻碑帖拓片。他的书法,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所写的书法作品,尺幅较大,有意识地按书法作品的形式书写,多有上款,此类作品为定居上海十年居多。另一类系文稿,包括书信、日记、著作稿和抄校稿等,此类墨迹更能映现鲁迅率意书写和自然随性的笔墨意趣。
鲁迅《行书悼杨铨诗》24.2×27.3cm 1933年 北京鲁迅博物馆藏
鲁迅能作细楷,连续数面,累数千字而精神不懈,前后神气高度贯注,字形精整具典型。这样的功力,若非熟悉毛笔书写的性能和长期以毛笔为书写工具是很难具备的。
鲁迅 赠冈本繁《自题小像》24×27cm 1932年
鲁迅曾在致青年美术家魏猛克的信中谈到毛笔画的技巧问题,他认为:“毛笔作画之有趣,我想在于笔融;而用软笔画得有劲,也算中国画中之一种本领。粗笔写画有劲易,工细之笔有劲难,所以古有所谓‘铁线描’,是细而有劲的画法,早已无人作了,因为一笔也含糊不得。”
赠内山夫人书
这段话虽然是论中国画的,但是由于中国画与书法同样面临着笔法、线条、结构、形象的问题,这段话里也能领略到他对书法的看法。其一,线条的生动性,取决于笔法的行运,这与笔同纸的接触有关,这种线条被认为是鉴别中国书画特色的一个标志;其二,笔划线条的形象清晰,一笔也含糊不得,线条不管是粗笔还是细笔,都要体现出力度。
赠邬其山先生书
字如其人,鲁迅书法的风骨源于他的心地品质。了解鲁迅心向正义,身向光明的精神性格,便可以理解他的书法为什么有气势盎然的不屈姿态。如果说有“书如其人”有例证,那么鲁迅的书法就是其例之一。
鲁迅《自题小像》
鲁迅《赠瞿秋白先生联》
鲁迅《赠坪井先生答客诮》
鲁迅《书李贺诗轴》
鲁迅 《送O.E.君携兰归国》 183×56.4cm 1931年
鲁迅《录夏穗卿诗联》 202×45.5cm 北京鲁迅博物馆藏
周作人书法:生涩古拙、清逸超凡
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1967年5月6日)原名櫆寿(后改为奎绶),鲁迅(周树人)之弟,周建人之兄。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相比鲁迅的文名和书名如光芒之万丈,周作人则显得黯淡无色多了。其实,周作人的字,与他的散文一样精彩耐读。
和鲁迅一样,周作人(知堂)也是个一生都只用毛笔书写的近现代文人,无论文稿、书信还是日记,他都弃水笔而不用,而喜欢以兼毫或狼毫的小楷笔,自己磨墨书写。
周作人小楼深巷联
与鲁迅的字相比,周作人的书法生涩古拙,别有滋味。虽说从外表看,兄弟俩的书法似乎不太一样,但若从内里分析,他俩却透出一样的闲雅散澹,清逸超凡的书卷气,而且,在气息上还颇有几分神似。
周作人致鲍耀明信札
著名学者邓云乡先生曾在他的文章里专门写了一段:“鲁迅先生、知堂老人在写字上是十分相像的。字都很规矩,十分熟练,运笔一长横、一捺中,均苍劲有古意,非一般俗书可比。”
周作人致徐耀辰信札
尽管有识者或圈内之士认为周作人的书法大有可观之处,但有意思的是,周作人自己曾将他的字大大嘲弄了一番,自贬为“恶札”。他在《知堂回想录》的“北大感旧”中,曾有关于北大著名国学教授刘师培的一段回忆:“申叔写起文章来,真是‘下笔千言’,细注引证,头头是道,没有做不好的文章,可是字写的实在可怕,几乎像小孩子描红相似,而且不讲笔顺……当时北大文科教员里,以恶札而论,申叔要算第一,我就是第二名了。” 这里的“申叔”指的是刘师培。
在此,周作人认为刘师培“字写的实在可怕”,并把自己也拉来垫进“恶札”的第二名,实质是他的文字幽默,玩弄一次小聪明。在贬低人家的同时,也不忘自嘲一下,让受贬的人得到一点心理平衡而已。其实周作人对自己的字还是颇有自信的,否则他就不会常为自己的书封题签,或者经常抄一些诗笺寄赠朋友了。
周作人书法手札
说到诗笺酬唱,有一段故事尚可一说。周作人五十岁时,曾写了两首所谓“自寿诗”,题目为《偶作打油诗二首》,很有意思。后来好友林语堂索诗,他就用八行笺随意抄写寄赠,不料林语堂将手迹影印,发表于1934年4月5日出版的《人间世》创刊号,并配上周作人的大幅照片。同期还发表了沈尹默、刘半农、林语堂《和岂明先生五秩自寿诗原韵》。
如此一来,果然影响甚大,以致周作人的五十自寿诗轰动一时,满城争诵。后来又引来圈内名流的和诗不断,像蔡元培、沈兼士、俞平伯,就连从不写诗的钱玄同也发表了和诗……或许,用现在的话说是“炒作”得太过了,“群公相和,则多近于肉麻”(鲁迅语),于是又招来了当时一班左翼青年的撰文攻击,遂惹起了一场文字风波。
不过,若就诗论诗来看,周作人的两首“打油诗”写得确实漂亮。
其一云:
前世出家今在家,不将袍子换袈裟。
街头终日听谈鬼,窗下通年学画蛇。
老去无端玩骨董,闲来随分种胡麻。
旁人若问其中意,请到寒斋吃苦茶。
其二云:
半是儒家半释家,光头更不着袈裟。
中年意趣窗前草,外道天涯洞里蛇。
徒羡低头咬大蒜,未妨拍桌拾芝麻。
谈狐说鬼寻常事,只欠工夫吃讲茶。
周作人曾回忆小时候家中说他“系老僧转世”,所以有“前世出家今在家”之句,而他骨子里所向往的,就是“半儒半释”、不问世事的、悠闲自在的读书生活。体现在他的书法中,就有一点离尘脱俗、好像不食人间烟火之气。
周建人书法:端正稳重,暗有潇洒
周建人,字乔峰。鲁迅与周作人的胞弟。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之一,1923年应瞿秋白邀请,在上海大学讲授进化论,在神州大学、上海暨南大学、安徽大学任教授。晚年平步青云,扶摇直上,官至副国级。
生活中的周建人言语不多,毅力坚韧,性情耿介,不善交游,外人看来有点“硬”。他一生勤学不已,记忆力惊人,精通英德两种语言,多有译作,长于书法,爱好下棋。他客厅中挂着一副跟随他一生的对联:“士穷节乃见,民主安无倾”,是他自我的精神写照。
周建人的文化才能比鲁迅、周作人稍逊,但是在家国视野上却可比鲁迅,这人有胸怀,有精神,带家人离开上海参加革命,意志坚定,为政终有建树。
官员书法,比文人书法多了一份雄劲气度,用笔比较稳重,结体方正,不事恣意,端端正正,暗有潇洒。书如其人,对周建人的书法也是比较切意的说法。
后记
书法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心境。书法在技法的基础上,表达的不仅仅是物理的笔画,还是心理的倾向。书如其人,周家有证。周家三兄弟的书法,各有特色,皆有功力,又恰好是书如其人的注脚。不知爱好书法的朋友们,观赏过三兄弟的书法,又有什么感想?敬请留言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