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范治斌:身边处处皆风景,将现实生活转换为艺术世界

作者/孙树恒

“我不是勤奋,是本能。”范治斌老师如是说。

在这个寒风凛冽的日子,内蒙古美术馆报告厅暖意融融。

我参加了呼市文联举办的文学艺术大讲堂,今天的主讲嘉宾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国画院青年画院院长,华夏湿地水墨画院副院长。现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硕士研究生导师范治斌老师,讲座题目《传统绘画语言在写生中的语境转换》。范治斌老师是呼市人,是从呼市走出去的画家,自然拉近了距离,他用三个多小时的时间给我们讲了自己的创作历程、写生和语境转换,并用自己创作的大量作品解读作品的创作源泉、审美特征以及蕴含的人文精神,通俗易懂,情景交融,深感他的勤奋,是一个将个人生命基因深深融入美术作品的艺术家。

“我不是勤奋,是本能。”范老师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对艺术纯粹的热爱与追求。对他而言,艺术创作并非一种外在的强加,而是一种内在的本能需求,是对生命滋养的渴求。这种渴求,如同呼吸一般自然,伴随着他的一生,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范老师的艺术世界里,他置身现代,即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又从未抹去现代的痕迹,始终保持着对现实的敏锐洞察与深刻思考。同时,他也不忘画家的使命与责任,用艺术的力量去触动人心,传递美的力量。在精微与广大之间,他构建了一种无边界的空间,将现实与想象、传统与现代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扩充至现实未抵达的远方。

范老师的艺术哲学,是对生命与艺术的深刻理解与把握。他用自己的作品告诉我们:艺术不仅仅是美的追求,更是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与表达。只要心中有爱,有追求,就能在艺术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经典研究中凝练独立的审美风格。传统绘画与现代语境相互照亮。

范治斌老师说,喜欢临摹一个画家可以,但是终究成不了你。只有集大成者,汲取名家和经典作品的创作经验,形成自己的审美风格和创作习惯,才会成了你。

那些名家,不一定是走遍了大好河山,都是高大上的作品。法国风景画家柯罗在绘制风景画之外,柯罗也描绘他身边平民妇女的形象。

意大利画家梵高就是普通的向日葵,美国画家彼得菲奥雷风景油画就是寂静远郊山野,俄罗斯画家加布里埃尔的油画作品喜欢让一些随机的笔法出现在最终图像中。他对油画技法和应用的强调,为他空洞的当代题材提供了一个经典的支柱。这种源于对工艺的痴迷,以及对当下社会环境各类创作题材本能反应。

范治斌老师说齐白石画蜻蜓,我也画过蜻蜓,而是唯一亲眼看见,作为模特一样,快画完了才飞走的。

但是他们所达到的高度,高山仰止是不一样的。对于画家有精品,有一般作品,也有次品。有应酬的作品,病中的作品,情绪低落的时候作品都是不一样的。

那些疯狂的天才们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可能就是画家梵高。可以学梵高的画,不能学他只有 37 岁的人生。奥地利神经质的天才画家席勒是“情色艺术大师”“维也纳分离派代表"。表现手法可以学,不能学他的”神经质“......

有的画家,就画一双袜子,一副眼镜,一个勺子,以小见大。让人感到温暖的情景。能说不是精品吗,只有感动人,让人想象,触及灵魂深处的,就是好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写生中,着重于摄录身边共时性的发生,普通事物和感知洞悉遇合。

范治斌老师把写生作为常态化,他跟画家一起,带着帐篷,到察素齐镇,住在大青山里,一周时间写生。到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会裴兴旺会长的福喜文旅小镇、厚墨轩,一住就十天八天的,去呼吸山野的风,他因此那些看似稀松平常的石头、农田、花草、牲畜和鸟等意象接引了显露的生命澄思。他今天解读的画,几乎都是在这些地方写生的作品,他直接将日常经验转换为精神经验,这种内在的及物性形成了提取于灵魂的抗体,则进一步吸纳了多时空的共时性汇聚,以情思为调动,发掘出更充沛的审美能量,寻找到切实的生命血印。就是在疫情时期,他在呼市的画家朋友家,虽然走不出去,他就以朋友家的花草当作写生,从鲜花画到凋零。

范治斌老师曾到越南边境写生,惊动了越南军警,以为在画军事地图。最后经过一番审问、核实和取证,才释放了,差点引起国际纠纷,至今依然心有余悸。

他在写生之中,在物我的境界,寻找知音,比如把树当做人去画,彼此多少年终于等到了,仿佛相互对话,审美的表达。在写生中,比如荆条的弧线,律动,叶子的闪烁,感受到生命的重生与美学发现。

范治斌老师说,鲜活的气息,汲取,独特的体验,自然的感悟,苍凉,沉稳,朴素。眼观,咀嚼,回味,提纯,思想与绘画的统一,语境转换,才是真正想要的东西。与物像是平行的,传达自己的审美观和精神。

通过写生,经验和想象、个人与时代、物象与我相互寻访和究诘,对人生迷思、亲爱、生存死亡都作了勘问,让我们的视野是洁净的,这些凝聚着主体性的时刻勾连着他的精神,及物象以富于张力的玄思,则以敞开的抒情秩序,重建了个体和世界的本真关系。

写生,写日常可见之物,亦作怀想不可见之物,但无论是远古凝亘、虚构还是现实场景,都不出朴素人情的点阵之中。

写生,也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的艺术,不同时间、地点、环境等都会给人带来极为丰富又不同寻常的感受,坚特写生,从写生中所得。将会受用终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创作依恃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个人审美特征,返回到破解灵魂的命运共同体密码后,获取能洞穿作品的人文精神。

范治斌老师在与不同维度的世界静观与反观时,按照自己独有的绘画谱系。

真诚最重要就感人,自己的审美特征,每个画家表达是不一样的,真实就是一种力量。意味着一个画家的求真意志和精神信仰不仅来源于现世可见之物、所处之地和已证之事,还来源于对可能、未知、不可见的想象,也可以说对画家来说是一种历尽千辛万苦的修行。

我们不能一成不变地使用惯常的手法,总要在面对令自己耳目一新的景致时,找寻一些新的艺术手法,在求新的探索中即使是失败,也比毫无新意的成功来的更有价值。

留白,有所取舍,圆非无缺,缺憾也是一种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会带来惊喜。

水墨画不是工艺,水墨是一种语言,每个画家各有差异,水墨画给人感觉通感,滋润,转换,创造的新颖的作品,水墨有痕,体现人文精神。

配合绘画技术手段,不同的纸张不同的美感,即使用旧纸,那种古旧,沉厚,朴素,时光的陈动感,自然天成,范治斌老师展示了许多用旧了的纸,创作的作品,却创作了不一样的好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摒弃围城观念,深入挖掘,处处都是美景。

去真实的生活中磋磨,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开启家乡叙事。

范治斌老师有着家乡情怀,他称呼我们的大青山为“家山”,他呼吁我们的画家,我们的家乡有美景,要热爱,要挖掘,要转换。在互鉴中挖掘脚下这片土地,那些所谓的家山、家水、家树、家畜、家鸟、家花....的现代美感。

每个画家在各自的路上前行,摒弃“围城”观念,通过创作让自己与家乡、历史、物象发生关联,让人想到鲁迅先生的话:“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当代画家的使命,让优秀传统文化照鉴未来。

“我热爱的家乡”以其真实的作品为宏大主题,用特殊的取景框来聚焦身边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又引入经典与想象,让语境转换的双重情动在时空中,建构出所热爱的产生共鸣的作品。

有庸俗的画家,没有俗气的风景,站在大青山上,非常美妙,随时都有变化,大青山就像粗旷的壮汉,雨后,云雾缭绕,又像翩翩少女,与江南的水墨画没有区别。

范治斌老师说,大青山虽然不高,但是在画家心目中巍峨壮观美丽,转换一种对家乡的热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俄国画家、现代抽象主义绘画创始人康定斯基说过,那些长于表现技巧的艺术家则不能称真正的艺术家,因为他们的目的是在于满足人的欲望,因此他将自然的艺术、写实艺术的艺术统称为“无目的的艺术”。这类艺术“是一种遭到阉割艺术,不可来。

范治斌老师对此有三点体会。一是画家应具备普遍联系的观点,即要有容纳与转换的能力。在艺术创作中,这意味着画家不应局限于单一的视角或表现手法,而应广泛吸收各种艺术元素与文化养分,将其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这种容纳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需要经过画家的深思熟虑与巧妙转换,使之与自己的艺术理念相融合,从而创作出既具有个性又富有深度的作品。

二是画家要有量变到质变的观点,强调画家应完成成长建构和对自我的超越。在艺术的道路上,画家需要不断地学习、实践与思考,通过量的积累逐步实现质的飞跃。这种超越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提升,更是艺术境界与人生境界的升华。画家需要勇于挑战自我,敢于突破传统的束缚,以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手法去诠释世界,从而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与个人风格的作品。

三是画家遵循的前进的规律,即螺旋上升的空间与否定之否定的好状态。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画家会遇到各种挑战与困难,但正是这些经历促使画家不断反思与成长。苦难不应成为画家前进的阻碍,而应成为其成长中的支撑与动力。通过赋予景物以深刻的象征意义,画家能够使作品具有诗意的美感与浪漫的色彩,通过不断地否定与自我革新,画家才能够在艺术的道路上螺旋上升,达到更高的境界。

聆听范治斌老师讲座,诠释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真谛。从而引发了我的共鸣与思考,我边写感悟,边感动着,向范治斌老师致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内蒙古大盛魁公司文化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