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赐仇人季布,斩杀恩人丁公,刘邦这么做,到底是为什么?
这里面,又有怎样的思考,这个决策背后又有什么逻辑,这个故事非常有意思。
读懂了刘邦决策背后的智慧,你在日常的生活中的决策,也可以做到从大局出发,让人点赞叫好,让自己受益。
同时,丁公这个人,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教训呢?
咱们从4个角度来说,从刘邦、季布、朱家、丁公4个人的视角,来拆解一下这段故事。
一、从刘邦的视角来说。
刘邦为什么会做这样的决策?
我之前的一节专栏,专门讲到了领导做决策的三字诀(形、势、情),也是荀悦的一段论断,咱们拿这个理论来分析刘邦的这一决策。
形,形是得失。
刘邦如果赦免并封赏季布,可以得到什么呢?
让天下人都知道,忠诚于君主,就会得到厚报,哪怕你曾经是皇帝的敌人。
但是,如果你像丁公这样,三心二意,为了个人私利,不尽忠职守,这样的人,肯定没有好结果,这就是失。
所以,刘邦重赏了季布,处死了丁公。同时,也展示了自己赏罚分明的一面。
势,就是时机。
这个时候,刘邦已经成为皇帝了,他就不能以他当汉王时期的思想来做事了,时机不对了。
当时他不管是被季布追杀,还是被丁公追杀,当时窘迫,向丁公说几句好话,丁公就把他放了。
当时只是权宜之计,但是,此时是不一样时机,现在他是皇帝了,掌握了两个人的生死大权,是需要封赏季布,弘扬正气,还是需要为了个人恩情,给丁公一个回报。
如何才能对天下人有正向的影响?这才是刘邦该思考的问题。
这时候,从一个君主的角度来说,刘邦只能是杀死丁公,重赏季布,哪怕他心里不愿意。这叫顺时而为。
情,就是心态。
还不管是季布还是丁公,追杀刘邦,都让刘邦邦非常难堪。
尤其是彭程大败的时候,刘邦五十六万大军被打的死伤无数,他自己带领几十个人逃跑,而丁公对他紧追不舍。
那狼狈样儿,别提有多惨了!
刘邦为逃命,还几次把孩子踢下车,刘邦能忘了吗?
看到丁公这张狗脸,自然会想起来自己当年的丑相!
而相对来说,季布让刘邦窘迫,给刘邦造成的心理阴影是不一样的。
而刘邦,自然也害怕丁公拿着这件事四处乱说,所以,杀掉丁公,也让刘邦解去了一个心结,这件事从这以后就彻底没几个人知道了,知道的也只有夏侯婴、他的儿子、他的女儿,他们也不会乱说。
但是,丁公不一样,丁公这个小人,没准拿着这件事四处宣扬,所以,杀掉丁公,也可以让他长舒一口气。
所以,丁公必须得死,这就是从刘邦的视角。
既有君主的领导智慧,也有个人的决策智慧。
从季布的角度来说:惹不起刘邦,那就躲呗。所以,季布把自己变成奴隶卖身,既不会搞事,也不会逃跑,时间一长,风声过去了,其实他也就没事了。
刘邦整天忙着呢,哪有心思天天惦记季布这么一个丧家之犬呢!
从朱家的角度来说,咱们上文其实已经说过了,朱家帮助季布,体现了自己的侠义精神。
从搞定夏侯婴帮助季布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朱家精通人情世故,而且,事了拂衣去,不图报答,换来的只能是季布的感激。
朱家帮助季布的故事,一来给季布一个好去处,避免自己受牵连,二来,通过夏侯婴这个刘邦的司机,搞定刘邦,这叫找对人办对事,三来,季布安全之后,朱家悄然离去,不带走一片云彩,可以说,深谙人情世故。
如果朱家居功自傲,跟季布相处,恐怕也不会有好结果,丁公就是血淋淋的例子。
所以说,朱家这才叫精通人情世故,事了拂衣去,侠士风范!
但是,丁公不一样,丁公的问题很大,非常值得我们琢磨,有这么几点。
第一,识人不明。他就没有看明白刘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不讲原则,不讲底线,丁公想借助当年那点小恩来获得回报,门都没有!
第二,不通时务。此一时彼一时,当年他追杀刘邦,追杀的那么紧,刘邦的狼狈样,他看在眼里,刘邦能放过他吗?想不起来倒是没事,他居然还上赶着去找死,很傻很天真。
第三,不通人情世故。丁公觉得,自己对人有恩,就想挟恩图报。
怀有这种目的、这种行为的人,往往不会得到别人的感恩,甚至会带来别人的记恨,更严重的就是恩情变成仇怨。
丁公就是最好的了例子。
第四,丁公是一个自私自利之辈。这样的人就算给别人的施恩,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换不来别人的感恩。
所以说,你分析一下这个故事,你就会发现这个故事里边有刘邦的决策智慧,又有朱家的人情世故,季布和丁公身上,我们又可以看到职场的潜规则。
人,可以自私自利,但是,至少要做到尽忠职守。
但是,如果没有了“忠”“信”二字,这样的人,在哪个领导手底下也很难有好结果。
我们要做成事,可以丢掉一些东西,但是,有些东西,是需要坚守的。
这或许,就是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这是专栏第10节,观看更多专栏的内容,欢迎订阅我的专栏,为你解读《资治通鉴》中的领导智慧和成事之道。
煮酒论英雄,读史通谋略。
关注我,每天为你分享读史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