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卿心君悦
你知道什么是领导者的思维吗?
知道近距离感受领导者思维的冰冷无情与复杂算计,其恐怖会让人如何毛孔悚然、汗毛直立吗?
在神剧《走向共和》中,就有这样一段展现领导者思维的特殊剧情——
慈禧万寿庆典前夕,为了给慈禧筹集到修建颐和园所缺的工程款,李鸿章以筹建北洋水师的名义,提出了“海防捐”,也就是用卖官来为慈禧筹钱。
然而比较有意思的是,海防捐才推行没有几天,就被慈禧给公然叫停了。
由此一来,朝野上下的骂名悉数落到了李鸿章的身上。
等着海防捐筹集到的资金,来继续颐和园工程建设的醇亲王奕譞,对慈禧的这一做法极为不解,为此还特意当着慈禧的面为李鸿章叫屈。
直到慈禧缓缓道出,隐藏在她这一举动背后的四层目的,醇亲王当即落下了冷汗……
海防捐
在慈禧召李鸿章进京之前,李鸿章为了保持北洋水师的强大,曾向朝廷上了一道请求军费来更换水师现有装备的奏疏。
然而这道奏疏递上去后,就如同石沉大海一样,再无音讯。
直到朝廷突然向李鸿章发来电文,以“筹议北洋水师事宜”的名义,急召李鸿章进京面谈,这才算是有了回应。
这道电文,是谁下令发出的,李鸿章清楚必然就是那位大清朝的实际掌权者慈禧,正因为清楚这一点,李鸿章在心里反倒泛起了嘀咕——
此时正处于万寿庆典的前夕,按理来说,慈禧全部的心思都应该在颐和园工程的进展上面,怎么突然间又关心起他的北洋水师来了。
难道慈禧是觉得北洋水师的事情也重要?
可李鸿章自认这一猜测,绝无可能。
等到李鸿章进京面见了慈禧,随后又去拜见光绪帝的生父醇亲王奕譞之后,李鸿章这才逐渐意识到,此次慈禧以“筹议北洋水师事宜”召他进京,并非是真打算跟他谈有关北洋水师所需的军费,反倒是需要他来出力,筹集颐和园工程所需的资金。
只要他能帮颐和园筹集到后续工程所需的资金,那么慈禧才有可能向他提供北洋水师所需的军费。
对此李鸿章还有什么好说的,只能默默接受这个慈禧虽未明言,意图却十分明显的交易。
听醇亲王说颐和园工程还有750万两的大窟窿,为了填补这个大窟窿,李鸿章提出了三种方案:
其一,以给太后祝寿的名义,向各省摊派;
其二,继续向洋人借贷;
其三,则是以筹建北洋水师的名义,卖一批官出去,也就是“海防捐”。
在李鸿章看来,这三种方案,最有可能快速筹集到工程所需资金的,便是“海防捐”。
对于李鸿章的看法,醇亲王打心底里是认可的,只是考虑到“海防捐”的实质就是卖官鬻爵,这势必要背负巨大的骂名,因此醇亲王有些犹豫。
而一心想要跟慈禧完成交易的李鸿章,见醇亲王有所迟疑,就只好挺身而出,以自己的名义向朝廷提出“海防捐”,替醇亲王扛下由此可能产生的骂名。
就这样,李鸿章向光绪上书提出了举办“海防捐”的申请,而同样不愿背负骂名的光绪,又将李鸿章的申请转呈给慈禧来拍板定夺。
最终慈禧还是批准了举办“海防捐”的申请,但却并没有为此降下明旨,而是叫李鸿章以个人的名义出面推行。
南洋弹劾北洋
很快,在李鸿章的推动下,“海防捐”轰轰烈烈地推行开来。
武汉,海军衙门驻汉事务署,一阵阵“跳加官”的锣鼓声响起,“天官赐福”的表演吸引了大量士绅与百姓的围观。
“户部会同水师衙门开出的红盘,明码实价,你捐银子买军舰,朝廷给你封大官咧!”
在这一阵阵呐喊声中,果然有人前去询问详情,其中就不乏一些不识字的生意人。
听完各档官职的报价之后,不少人竟纷纷从衣襟内掏出银票,买下了那原本穷极一生也可望而不可及的官位。
就在这个期间,一个书生打扮的人悄然走上前去,开口便向坐在桌前的两位现场负责人问道:
“你们在这儿卖官,可曾知会总督衙门。”
对此,其中一位负责记录的笔帖式,趾高气昂地回道:
“咱直属水师衙门,无须经过总督。”
听到这种答复,这个书生打扮的人略带戏谑地说:
“既然如此,那我也在这儿买个官儿当当。”
此时在桌前的那两位现场负责人,并不清楚眼前这位书生打扮的人,就是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心腹,那位鼎鼎大名精通九国语言的辜鸿铭。
听了辜鸿铭的话,笔帖式旁的官员真以为其要买官,于是挤满笑容问道:
“你想买多大的官?”
而辜鸿铭随口便揶揄道:
“不大,和你一样。”
可当那名官员报价,和他一样的官职需要3500两时,辜鸿铭却从衣襟内掏出一文,轻蔑地扔在桌上:
“你哪值那么多银子,充其量,只值一文。”
到此,那名官员又岂会不知眼前人,哪里是来买官儿当,分明就是来闹事的。
见状,官员立马下令手下人去教训眼前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书生。
然而辜鸿铭敢来此挑衅,又岂会是孤身一人,还未等官员的手下靠近,就被辜鸿铭随行带来的兵士给制服了。
那么,辜鸿铭为何敢来制止由李鸿章发起的这次“海防捐”呢?
很简单,辜鸿铭得到了张之洞的暗中授意。
原本辜鸿铭以为张之洞让他前去破坏“海防捐”,是拿准了李鸿章此举并未得到朝廷的旨意,谁知在他向张之洞复命时,才意识到事情并没有他所想的那么简单。
得知张之洞在让他去破坏海防捐之前,就清楚此举并非李鸿章的个人行为,而是取得了朝廷的认可,辜鸿铭当即问道:
“大人不怕朝廷怪罪下来吗?”
孰料,张之洞却极其淡然地表示不怕:
“那倒不至于,海防捐虽然是请了旨的,但卖官鬻爵毕竟不是光彩的事,所以朝廷才不降明旨,而让李鸿章出面。这事要办也得偷偷摸摸,哪有他这么大张旗鼓、肆无忌惮的,所以老夫在辖区内取缔它,朝廷虽不悦,也不好说什么。”
通过这段话其实就可以看出,在海防捐一事上,张之洞算是基本把准了慈禧的脉,正因如此,他才敢借此机会,暗中给他的政敌李鸿章一个难堪。
当然这个难堪到此并没有完全结束,虽说张之洞瞧准了慈禧并不会因此而怪罪于他,但他仍要给上面一个交代。
而这个交代,就是张之洞对李鸿章的第二次攻击——上折弹劾“海防捐”。
慈禧出手
“臣,湖广总督张之洞跪奏,尔来我湖广大地因海防捐而闹得沸沸扬扬,卖官鬻爵者趋之若鹜……海防之利,利在江山社稷;捐官之弊,弊在荼毒人心。以人心之荼毒,量海防之利弊,可乎?不可乎?”
一收到张之洞的奏折,慈禧就拿在手中反复研读,先是对张之洞的文采大加赞扬一番,随后对着一旁的李莲英感慨道:
“真是好文章啊,知道我为什么喜欢读张之洞的折子嘛?疏劾满篇,没有一处提到李鸿章的名字,张之洞从来都是对事不对人啊。”
可张之洞的折子真如慈禧所点评的这样,对事不对人嘛?
自然不是!
张之洞只是在折子里没有提及李鸿章而已,可那些针对于“海防捐”而去的字字句句,又有哪一个不是在攻讦李鸿章呢?
按理来说,看了张之洞的折子,慈禧就该留中不发。
毕竟,李鸿章设立海防捐,虽说其中不免暗含跟慈禧所做的交易,但其实质仍旧是在为颐和园工程筹钱,替慈禧分忧。
或许出于对圣名维护,慈禧无法在卖官鬻爵的这件事,为李鸿章说话,但慈禧也绝不该站到李鸿章的对立面。
然而,读了张之洞的折子,慈禧却随之叫停了“海防捐”。
得知慈禧要停掉海防捐,主持颐和园整体工程建设的醇亲王,委婉地提醒慈禧:
“太后,可这就少了一条筹钱的渠道,也打了李鸿章的脸呐。”
醇亲王此话不虚,李鸿章刚轰轰烈烈地把“海防捐”搞起来,只因张之洞一封奏折,就被慈禧下令叫停。
对此朝野上下会如何想,保不准就会认为在慈禧的心中,终究是南洋压过了北洋,这势必会让李鸿章脸面受损,更会让替醇亲王乃至慈禧背负骂名的李鸿章心寒。
而且,当初醇亲王与李鸿章之所以会定下以“海防捐”来筹款的路子,就是因为唯有“海防捐”这一招,才能快速筹集到颐和园工程所需的资金。
然而,醇亲王的话说完不久,只等慈禧缓缓道出她要停掉“海防捐”的原因,这才意识到他眼前这位嫂子的段位究竟有多高。
“我所以准了张之洞的折子,一是‘海防捐’确实闹得不像话;二是要捐官的也捐得差不多了,正好就着坡儿下驴;三是给张之洞一个面子;四是给李鸿章提个醒,别让他以为大清的天空,就他那片云彩能下雨。”
通过慈禧的这段话,不难看出慈禧借停掉“海防捐”,所要达成的四层目的——
第一层,维护圣名。
“海防捐”确实是筹款最快的途径,但由此引来的骂名也是实实在在的。一旦慈禧真将张之洞的折子留中不发,任由“海防捐”继续闹下去,那么慈禧的圣名势必会受损。
反之,此时叫停“海防捐”,还能博一个圣名。
第二层,见好就好。
“海防捐”推行的时间虽然不长,可在这有限的时间内,真想买个官儿来当当的,绝大多数势必早就完成了“捐官”的交易。由此来看,根本没必要为何了那少数人还处于观望的人,承担可能会让圣名受损的代价。
第三层,收买人心。
在朝野上,能与李鸿章分庭抗礼的人不多,其中就包括上折参劾“海防捐”的张之洞,准了张之洞的折子,或许会伤到李鸿章,但由此却也得了张之洞的心。
这种此消彼长,对于慈禧来说并非是一件坏事。
第四层,敲打李鸿章。
虽说身为臣子的李鸿章,一直尽心王事,并没有流露出恃宠而骄的趋势,但作为身处慈禧的位置,却不能不对此提前预防。
否则,真到了李鸿章有恃宠而骄的趋势时,再出手敲打,即便到时能压下李鸿章的气焰,却有可能会因此损失一位重臣。
而这一次张之洞上疏,就给了慈禧一个敲打李鸿章的大好机会。
可以说,慈禧的这种手段,就属于帝王心术的范畴,也就是领导者的思维。
在这种思维模式中,只有对利弊得失的理性判断,不存在感性的情感因素;只在意有利于自身的即得利益,而不在意他人的得失收益;同时在驭下中,只有不变的平衡牵扯之术,而没有绝对意义上的亲疏远近……
卿心君悦,一部剧,一群人,一个草台戏班子!看戏!说剧!品人!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