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初升时,江水顺流而下,沱江鲶鱼缓缓游向最深处。或许千百年前,它们激荡而起的水花,曾启发了苌弘亲自下厨烹饪,并请孔子帮忙“打下手”,一道色泽红亮、香鲜味美的“苌弘鲶鱼”就这样诞生。
视线上岸,生态气息浓郁、休闲设施完备的沿江景观及步道,现已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无论春夏秋冬,游泳爱好者们都尽情畅游其间。
沱江河畔。
若问资阳何处寻青绿——湖河之间,一江风月,这里见水、见生活。
12月18日,记者跟随2024年“四川环保世纪行”媒体采访团一起来到沱江蜀人原乡滨江河湖公园、天府花溪小阳化河(雁江段)和乐至县羊叉河湿地公园,了解这里的山水“变形记”。
落实最严格保护,不让污水入江流
“整个沱江段的所有排污口都附有二维码,群众一旦怀疑哪里有排污现象,可立即扫码举报。”采访的第一站来到沱江蜀人原乡滨江河湖公园,点位介绍人雁江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李杰表示,如今,整个沱江段对任何形式的污水排放都是零容忍。
借助互联网举报平台,每一位沿江散步的市民都能轻松便捷地成为“朝阳群众”。
“通过这几年的整治,效果十分明显。”指着展板上的前后对比图,李杰说道,近年来,沱江流域水生态环保护工作成效显著,2018年沱江干流达到地表水Ⅲ类,2022年以来提升为Ⅱ类,创有监测数据以来最高水平。
无独有偶,沱江(雁江段)被水利部评选为2024年幸福河湖典型案例,雁江区蜀人原乡滨江河湖公园被四川省水利厅评为2023年度河湖公园,2024“六·五”环境日四川省主场活动在雁江区蜀人原乡广场举办。
航拍资阳。
这一切成绩的背后,得益于网箱养殖取缔、“十年禁渔”、流域“散乱污”企业整治以及基础设施补短板等七大项专项整治行动的不断推进,一系列全流域治理“组合拳”下,沱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日益凸显。与此同时,雁江还探索建立了“行政河长+技术河长”双河长制管理模式,持续推动河湖水生态环境好转。
如今,见水,大江日夜流,绿水逶迤去,吸引了众多市民游玩驻足;而一江清水向东流,引来众多溯游而上归乡的“游子”——沿江两岸再次成为候鸟们迁徙途中的栖息地,“雁归来”的盛景再现。
推动生态价值转化,既生“绿水”也长“票子”
离开城区,采访团来到雁江区天府花溪小阳化河。
这条河流属沱江二级支流,又名花溪河,发源于乐至县南塔街道,流经乐至县、雁江区共7个乡镇,于雁江区老君镇汇入阳化河,全长68.18公里,流域面积562平方公里,雁江区境内长23.11公里。
小阳化河的保护与开发,是一场寻找天平的旅程。
“2022年以来,小阳化河水质平均达到Ⅲ类,位于小阳化河干流上的天府花溪,于2021年获评四川省级水利风景区,2022年获评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雁江区水务局河湖股股长曾山栖介绍道,如何能在高水平保护的同时寻求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实现“含绿量”和“含金量”的双重提升?
资阳一直在寻找“破题之钥”。对此,在小阳化河流域整治时,资阳坚持生态打底、文化筑基、产业兴城的理念,围绕花溪河,重点建设“天府花溪”幸福河湖项目,将“生态经”念为“生意经”。
首先,保护生态环境,成了景区项目规划中贯穿始终的重要题眼。
据了解,天府花溪每一次规划之前,都会请各方面的专家对方案进行审查,规划成果出来后还会请景区管理局的工作人员来审核是否符合保护的规定,请相关部门进行土地利用的审查,层层审定后,再进行开发动工。
除了严格审核,当地也借鉴“他山之石”,找到一条新的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的路径,重点围绕“天府花溪”景区,建成高标准农田5000亩,发展特色生态产业园4000亩,采取“景区+集体经济”“景区+庭院经济”等模式,积极打造乡村旅游、特色农业两大基地,全面改善花溪河流域内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大幅提升。通过乡村旅游、特色农业,2023年实现农业人口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得到提升。
如今,漫步在天府花溪景区,百花滩、桃花林等25处自然景观和八角亭、花溪古驿等13处人文景观次第错落,河面上觅食的白鹭与周边的草木相得益彰,一副“天树恋花溪,玉手拈花印”的美景跃然纸上。
“红”“绿”相映 沿河小镇绘就文旅融合新画卷
事实上,所有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篇章的谋划,最后都会直指一处——更美丽的家园、更幸福的生活。
打开地图可以看到,从劳动镇七门村出发,沿着弘毅之路内环线到达了旧居村,一条6.4公里的旅游环线“串联”起了陈毅故里景区、薛苞大桥、羊叉河生态公园,使劳动镇整个文旅旅游形成了闭环。
劳动镇文化底蕴深厚,是东汉孝子薛苞的故乡、开国元帅陈毅的出生地,有全国红色旅游4A级景区陈毅故里。
如何为这抹“红”再添一分“绿”?
羊叉河。图源乐至融媒
近年来,劳动镇以陈毅故里为支撑,羊叉河农旅融合示范项目为纽带,依托现有资源和地理优势,大力发展以农旅融合、休闲健身、旅游观光为主题的绿色经济,利用绿色经济收入,反哺水生态治理,厚植“生态”底色,擦亮“红绿融合”特色水文化品牌,形成良好水文化氛围。
如今,羊叉河湿地公园内,远处群山环抱,一旁碧水流淌,房屋错落有致,水边碧道与观光花海相映成趣。
这是以生态为特质的未来之路。绿色与生活、与文化,在此正碰撞出更多更具有持续性、更可触可感的“火花”。
而这份可持续性,来自于乐至县将河湖长制工作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布局推进的坚持。当地按照“有阵地、有队伍、有考核、有资金、有监督”的标准创新建立了乐至“31411”基层河湖管护模式,最终构建起了全县20条县级河流、63条支流、104座水库全覆盖管护、监督、考核、奖惩、激励的工作闭环,打通河湖管护“最后一公里”。
水的问题,表象在江河湖库,里子却是系统治污的监督管理。近年来,资阳市人大常委会始终把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保护作为人大监督工作的重点,实施“长牙齿”监督,持续用力,督促解决水生态保护难事。用一件件地方性法规、一次次检查审议、一场场代表活动,谱写着一曲壮丽的沱江流域水环境保护之歌,聚焦小流域保护和治理,通过深入调研、持续监督,陆续开展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助力水环境保护、水污染治理持续改善。
毫无疑问,绿水青山,不仅滋养浸润着古老资阳人亿万斯年,而且成为了助力资阳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最坚实的力量之一。
从当下再延展至未来,资阳将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谱写绿色发展“水文章”,让“安澜、生态、发展、文化”成为资阳沱江流域大大小小河湖的永恒底色,倾力打造资阳版“只此青绿”。
全媒体记者 李小凤 傅皓珂
来源:资阳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