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新中国首批神经外科医生,是我国神经外科的开拓者之一;他做过的开颅手术超过一万例,被人们誉为“万颅之魂”;他做过的脑干手术524多例,手术死亡率不足1%;他完成的脊髓内肿瘤切除手术共290例,无一例死亡,无一例瘫痪。
他就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
王忠诚院士在研究病例
来源 | 新华社
2003年春节过后,被美国医院诊断为罕见的巨大颅底脑膜瘤的周先生住进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
回国前,他在美国已经接受过一次手术,但术中出血凶猛,医生只切除很小一部分肿瘤,便结束了手术,而且告诉周先生,这种超高难度的手术世界上没有任何医生可以做成功。面对这一结果,周先生的家人只能将最后的希望寄托于国内,他们从网上查到王忠诚及其学生的有关资料,于是决定回国治疗。
周先生的手术由王忠诚的学生主刀,彼时77岁高龄的王院士在手术室坐镇指挥,他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手术的每一步操作,每到关键步骤,便提示学生们注意事项。13个小时后,患者脑内的肿瘤被全部取出。周先生的家人说:“我们的亲人已被美国医生‘判了死刑’,是天坛医院、是王忠诚院士给了他第二次生命,天坛医院医生的技术和医德都是世界一流的!”
王忠诚曾说:“国外能做的先进的神经外科手术我们都能完成,做的效果不比国外差,或者说更有经验。”
其实,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在神经外科领域一片空白,促使王忠诚专研神经外科的契机,要从1951年抗美援朝战场说起。
1951年,天津抗美援朝医疗队在吉林洮南合影
(三排右二为王忠诚)
来源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当时,刚刚学了两年外科的王忠诚随抗美援朝医疗队抢救志愿军伤员。战场上头部受伤的伤员很多,但没有能做神经外科手术的医护人员。王忠诚回忆道:“抗美援朝伤员很多,各种伤员都有,像外科、骨科、泌尿科、胸外科的,我都曾经学过,都有一些办法,但是脑外科我一点不懂,只能看着伤员痛苦呻吟甚至死去,觉得很内疚,那时候我就下决心,有那么一天,如果国家能够有神经外科,我也去学神经外科,要把中国的神经外科建立起来。”在鸭绿江边,年轻的王忠诚做出了人生中最重大的选择。
1952年,王忠诚从朝鲜战场回到天津。碰巧国家卫生部在天津筹建神经外科培训班,他毫不犹豫地申请加入,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神经外科医生,用实际行动实践自己的诺言。
20世纪60年代王忠诚(前右二)
在北京宣武医院给患者做手术
来源 | 新华社
“我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发展神经外科事业,为患者多做一点事情。”从医六十载,王忠诚在神经外科领域有诸多开创性贡献,为我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2年,王忠诚院士在北京医院因病逝世。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把一颗小行星命名为“王忠诚星”。王忠诚院士的精神将会像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一样,闪耀在星空中,为后来人领航。
参考文献:
[1]大医“忠诚”——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忠诚[OL].北京大学新闻网.2015.4.14.
[2]范又.天坛医院成功切除罕见巨大脑瘤[N].光明日报.2003.3.18.
[3]齐芳.王忠诚:“我更要感谢我的病人”[N].光明日报.2009.1.10.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