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拖延症”不是疾病,它的准确名称应为拖延行为,即尽管预见到该行为会带来不利后果,人们仍自愿推迟开始或完成某一计划好的行为。

专家:疾病诊断手册上没有“拖延症”

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宋崇升说:“虽然名里带‘症’,但无论从国际通用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V)还是中国的精神疾病诊断手册中,都找不到‘拖延症’。”

据美国精神医学会发布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拖延症不属于心理疾病的诊断治疗范畴。

拖延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心理现象,国内一项调查发现,有86%的员工承认存在拖延症的情况,70%的员工觉得自己经常拖延,另一项国内研究也发现,75%的大学生都存在学业拖延的情况。

当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高于真正开始行动所需的成本,人们常陷入一个“越等待越不行动”的怪圈。

拖延行为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学业成就或工作效率,而且还会进一步导致自我怀疑、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长期下来可能还会导致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障碍。

“拖延症”可能是其他疾病的“病因”

近日,国外一项新研究提醒,拖延会全方位影响身心健康,包括躯体疼痛、睡眠不佳、焦虑抑郁等,并且这种影响会持续9个月之久。

在这一研究中,多家机构分析了3525名大学生的数据,他们平均年龄24.8岁。研究开始时,研究人员对学生的抑郁和焦虑症状、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身体疼痛进行了评估。

3个月后,使用拖延量表测量了学生们的拖延水平。 9个月后随访,并评估学生们拖延水平与16项健康结果之间的纵向关联,结果显示,拖延行为与之后9个月抑郁、焦虑、致残性疼痛等不良健康结果有关。拖延程度更严重的学生,更有可能出现抑郁焦虑、肩膀或手臂疼痛、睡眠质量差、内心孤独。

具体来看,拖延每增加1个标准差,与上肢致残性疼痛风险增加27%、睡眠质量差风险增加9%、身体活动不足风险增加7%、孤独感风险增加7%、经济困难风险增加15%有关。

“拖延症”晚期?可以及时“抢救”

要解决拖延症这一问题,心理专家建议可以试试以下4种方法:

要事为先。可以在自己的办公桌、书桌上放一块小白板或一张纸,把需要做的事情写在上面,达到最好的提醒效果。

细分目标。拖延症的成因之一是面对困难任务而产生的畏惧心理,当面对一项繁杂的任务时,学会把任务进行拆解,化整为零,降低分任务的难度,各个击破,最终也就完成了整体任务。

消除干扰。在完成既定任务的过程中,要尽量远离干扰源,比如把手机调成静音,不与他人聊天等。

自娱自乐。发掘事情本身的好处、趣味,把忍受变成享受,变压力为动力。

来源 | 健康时报、生命时报‍‍‍‍

编辑 |李雪

责编 |姜玉函

出品 | 民生周刊新媒体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