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陈远扬 摄影报道
“我觉得黑猪肉好吃些,更香一点。”12月19日上午8时许,四川资阳。57岁的市民李文英特意在领地坐标小区外的直营店买了两斤五花肉,准备中午回去炒回锅肉。
李文英所买的黑猪肉在当地被称为“伍隍猪”。近日,农业农村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第三次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重新找回的10个曾宣布灭绝的畜禽品种资源,伍隍猪便位列其中。
从1999年宣告灭绝到重新找回,被农业农村部“点名”的伍隍猪,这个物种背后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封面新闻展开调查发现,一头伍隍猪,不仅是一盘香喷喷的好菜,还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有当代人面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坚守与思考。
“消失”
行政区划调整与“外种猪”的冲击
资料显示,伍隍猪俗称“伍隍老槽猪”,嘴筒细长微翘,以“豪杆嘴”而闻名,因主要分布于资阳市雁江区,核心区是伍隍镇而得名。1976年,第一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时归为内江猪豪杆嘴类群。
资阳市农业农村局畜牧业发展中心主任古维刚提到,上世纪初,伍隍猪就以其独特的外形特征、优良的繁殖性能,以及超强适应能力和优秀育肥效果闻名遐迩,“这个猪耐粗食,产仔率高,当地养殖的农户比较多。”
伍隍猪。
到20世纪80年代,原内江市畜牧处还曾组织农校师生和种猪场的技术员对伍隍猪开展了调查,形成相关调查报告,认定其是一个优良的地方种群,并列为内江猪伍隍类群保种选育基地,地方政府还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全面开展群选群育工作。
然而,随着“杜洛克”等国外品种的冲击,伍隍猪的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占。“外种猪相对长得更快,猪肉的皮下脂肪少一些,老百姓饲养见效更快。”在古维刚看来,除了外部原因,从内因来看,也与行政区划调整有关系。
1998年设立资阳地区,2000年撤地建市。而就在1999年,全国畜禽品种资源调查后,原农业部宣布豪杆嘴型内江猪(即伍隍猪)等4个猪品种资源已经灭绝。从此,伍隍猪既没有被作为内江猪保护,也没有被作为独立品种资源培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数量急剧下降,仅零星分布于当地农户。
“找回”
政企校组成“寻猪队”拉网式排查
2010年12月30日,一件栩栩如生的母猪陶器在资阳市雁江区幸福大道B段东汉崖墓出土,这件东汉黑陶母猪长23.5厘米、高23.9厘米、宽8.5厘米,呈站立状,体型丰满,嘴筒较长,和现在的伍隍猪高度类似。西汉时期著名的辞赋家王褒(资阳市雁江区墨池坝人)所著《僮约》也有“持梢牧猪”之句。
资阳市雁江区幸福大道B段东汉崖墓里出土的母猪陶器。
“这说明一千多年前,资阳可能就有饲养猪的历史。”雁江区文物管理所所长王屹在接受采访时提到。
资阳市是四川的生猪大市,数据显示,2023年全市生猪存栏169.3万头,出栏290.8万头。伍隍猪被宣告灭绝后,当地意识到,地方猪是不可再生的重要遗传资源,是生猪改良的重要物质基础,必须把伍隍猪找回来。
2008年,在资阳市区两级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当时的四川红高粱农牧有限公司与中国农科院、四川省畜科院养猪研究所等联合开展了研究伍隍猪的保种选育与利用,注册了伍隍猪商标,并开发了相关品牌礼盒。
然而,因公司经营不善,该项目被搁置。
找猪的脚步没有停歇。从2012年开始,四川永鑫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又接过接力棒,联合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朱砺教授团队,与雁江区乡镇畜牧站的技术人员一起走访伍隍猪核心产区。
“可以说是拉网式排查。”四川永鑫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尹显华提到,当时先通过乡镇畜牧站收集当地农户黑猪养殖情况,再会同相关部门登门核对是否是典型伍隍猪,并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进行收购,“专家教授这些跟我们一起进猪圈,踩猪屎是常事。”
最终,“寻猪队”在当时的伍隍镇铺子村和园艺村、南津镇冻青铺村、小院镇柏林村,发现了400余头具有豪杆嘴型内江猪品种特征的疑似群体,经筛选最终保留150余头。此后,朱砺教授团队制定了科学的保种计划,组建了保种群,先后完成了伍隍猪保种群体的提纯复壮、表型和遗传数据库构建、基因芯片技术进行种质资源鉴定、杂交利用路径制定等方面工作。
雁江区将伍隍镇、石岭镇、东峰镇作为保种核心镇,为魏作清等保种户免费送去伍隍猪母猪。(受访者提供)
“坚守”
一头伍隍猪村民养了14年
在资阳市雁江区石岭镇培德村五社,只要找村民打听谁家养黑猪,魏卓清绝对是第一个被提到的。
12月17日16时许,77岁的魏卓清与妻子正背着红薯藤从地里归来,伍隍猪被重新找回的消息并不知情。放下背篓、锄头,搬出板凳,一提到养猪,他打开了话匣子。
“我养了几十年。”伍隍猪与魏卓清颇有渊源,他饲养最久的一头养了有14年,每一胎差不多都要产10个猪仔,吃的要求不高,还不容易生病。“那个猪死了我难受了好久。”魏卓清深吸了一口烟。
魏卓清目前饲养的伍隍猪。
今年80岁,石岭镇红雀村9社的李家伟,分别饲养了多年的伍隍母猪和公猪,直到近几年年事已高,才不得以放弃。
而正是魏卓清、李家伟等村民的坚守,伍隍猪才得以延续。目前,当地除了企业规模化养殖,雁江区也将伍隍镇、石岭镇、东峰镇作为保种核心镇,为魏卓清、东峰镇的张建国等保种户免费送去伍隍猪母猪。
“这里刚下完第一胎,只生了五个。”这个结果魏卓清其实有些不满意,他总结原因一方面前期饲养存在不足,另外则可能是首胎。
魏卓清正在准备猪食。
魏卓清一边说,一边打开了猪圈的灯,那头伍隍母猪被饲养在最里面一间,旁边是卖剩下的两头猪仔,“单价比白猪仔差不多要贵一半,另外三个卖了2805元,还没下就被定了的。”
此外,为保证伍隍猪的品种纯正,当地畜牧站还会专门到保种场领取伍隍猪公猪精液,为保种户提供免费配种服务。同时,为优化伍隍猪养殖环境,雁江区还开展了全区畜牧技术人员专题培训3期,培训300人次,提高养殖技术、优化选育方案、提高养殖效率,保障生猪出栏供应,优选优育。
在诸多政策的加持下,目前,魏卓清计划自己饲养剩下的两头猪仔,已经有同村村民提前预定猪肉。
“新生”
存栏量超2800头,市民每天能买到新鲜肉
从找猪到养猪,伍隍猪的群体不断壮大。截至目前,当地存栏量2811头,其中能繁母猪1802头、种公猪34头。
然而,这个数量还比不上资阳市生猪存栏169.32万头的零头。这也给当地带来新思考:如何让伍隍猪不再灭绝?
保护与利用并举是必由之路。2022年11月,伍隍猪通过省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专家审定,认为其属独立的地方猪品种资源。2023年7月,伍隍猪通过了全国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现场核验。一个月后,《伍隍猪》地方标准发布实施,规定了品种分布、特征特性、生产性能、种猪出场要求等内容,有力推动了当地保种群体的规模化、饲养管理的标准化、商品群体的市场化。
企业到乡镇收购伍隍猪。(资料图 受访者提供)
“特别是第三次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公布重新找回了伍隍猪,对我们来说是极大的鼓舞,证明努力没有白费。”古维刚表示,保护一个地方畜禽品种,是生物多样性的需要,对于生猪改良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一个品种的延续也要适应市场化需要。“我们在做好纯种保护的基础上,也在联合川农大持续进行品种改良。”
古维刚举例称,肌内脂肪是影响猪肉品质和风味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像伍隍猪的肌内脂肪含量就比杜洛克、长白、大白等外种猪更高,但伍隍猪的皮下脂肪更厚,看起来更肥。为此,当地在保留其原有的风味基础上,尝试通过提高瘦肉率、料肉比等提升市场竞争力。
另一方面,资阳城区也开设了伍隍猪肉直营店,有3家已正式营业。记者在领地坐标小区外的门店注意到,同一位置的猪肉,伍隍猪的市场价比普通白猪大约贵7元,该门店负责人表示,这个季节吸引不少人灌装香肠,平均每天能卖出一头半左右。
尹显华也透露,除了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外,也将在品牌宣传上下功夫,明年计划进军成都市场。而随着轨道交通资阳线的开通,他也期待坐“地铁”来资阳的外地人,能尝一尝伍隍猪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