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北部地区的冬天,虽每年有所不同,但总体大同小异,冰雪和寒冷总避免不了。近些年,随着冬季取暖方式的多样化,我们不断地改变着局部环境,让冬天室内温度逐步升高。
男女老少的体质状况、着装起居和生活习惯大有不同,在寒冬来临之际,我们该如何科学着装,健康过冬呢?
处所迁,着装变。
冬季,当我们从暖和的家中出门,走过寒冷的街巷,然后进入热气腾腾的饭店就餐,或步入暖意融融的商场购物,或乘坐温暖舒适的飞机、高铁。这些过程中,所处环境的温度发生着跌宕起伏的变化,就需要我们随时减少或添加衣物,以适应温度的变化。
从暖和的家里刚出来,即使穿得较少,一时间也不会觉得很冷,这是因为家里的余温尚在。如果估计不足,穿得单薄,出门寒风一吹,马上浑身寒冷,喷嚏、鼻涕随之即来。反之,如果从寒冷的户外进入商场、饭店、电影院等温暖场所,应及时脱掉外套,解开袖口、领口,否则不一会儿身体就会出汗,使贴身衣物变得潮湿,让人体皮肤腠理开张。在这样的状态下,来到寒冷的户外,就会立即感染风寒之邪,出现感冒、周身疼痛的症状,甚至诱发风湿疾病。
此外,冬季我们离开暖和环境到户外时,一定要注意穿好外套,做好保暖。否则,出门瞬间被寒风一吹,就可能会引发感冒或腹痛。
以体感,顾老少。
由于老人和小孩对外部环境的温度变化没有成年人敏感,甚或因为不能自理,而不能主动及时地为自己增减衣物。因此,需要我们根据自身的冷暖感受,来帮助老人和小孩调整着装。需要注意的是,老人和小孩的体质状况有一定差异,应留心观察。
老人大多身体虚弱,畏寒怕冷。因此,冬季出门要戴好帽子、口罩、手套,穿着暖和透气的鞋袜,以减少热量的丢失。进入暖和环境后,离开温暖房间前,要注意及时帮他们调整衣物。对于那些环境敏感度下降或语言表述不清的老人,可以用手感受一下他们手、耳朵和鼻尖的温度。若是感觉凉了,就是保暖不够,应加强保暖措施。若是鼻尖冒汗,腋窝出汗,就是温度高了,要注意减少衣物。
小孩是纯阳之体,耐寒恶热。冬天里,若看到小孩面色通红,烦躁哭闹,摸一下身上,发现有汗,就是捂得太严,身上太热了。特别是冬季,小孩平时穿衣要比成年人少一些,薄一些,而不是厚一些,捂得严一些。因为很多孩子冬天里感冒发烧,都是捂出来的。这也正应了那句古话“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
此三处,须捂严。
一是肩背。冬季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肺为华盖之府,处于上部,与肺系相关的大椎、肩井、肺腧等穴位,位于上背和颈肩部。肺为娇脏,易受风寒侵袭。如果肩背不注意保暖,甚至裸露,就容易诱发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当然,肩背受凉引发颈椎病、肩周炎,也是再常见不过的事情。
二是腰腹。腰腹主要指的是肚脐和肚脐相对应的位置。穿低腰裤子,上衣过短,腰腹部就很容易受到寒凉侵袭。腰腹部为带脉所在,感受风寒会出现腰部冷痛,如坐水中的不良感受,以及痛经、腹痛等问题。另外,带脉绕行腰部一周,约束纵行躯干和下肢的六条经络,一旦受邪,对腰部和下肢都会有较大的不良影响。
三是双足。足部有六条经络的起止,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通过这六条经络和肝、脾、肾“三脏”,胆、胃、膀胱“三腑”相关联。足部受寒,就可能影响这些脏腑的功能状态,引起筋骨疼痛拘挛,小便不利、淋漓不畅甚至癃闭,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症状。足部远离心脏,处于人体的最底端,基于重力作用和心脏距离的因素,维持血液回流入心的任务比较艰巨,如果受寒之后,血液凝涩,就会造成小腿水肿或冻疮等问题。
勿早起,待日暖。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意思是说,冬天是阳气闭藏,保养阳气的季节,要避免剧烈运动、出大汗,伤阳气。还要早卧晚起,养阳气。尤其是老人多为体弱多病之人,或病后体弱者,更要做到待太阳出来后再外出运动,以免耗散阳气,降低免疫力,甚至直接诱发呼吸系统疾病。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洁梅香,冬有冬的美好。一身轻裘,踏雪寻梅。三五好友,围炉品茗,自是妙趣无穷。适冷暖,过严冬,享受健康人生。(李武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