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的秋天,朝鲜战场上的气温始终升不起来,但交战双方的局势却早已经平稳下来。当时双方攻势陷入僵持状态,基本上处于一种志愿军无法继续向南推进,而美军的机械化部队也无法到朝鲜北部驰骋的态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狡猾的敌人

这种局面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涌动,双方已经从战场上真刀真枪的较量,转变为补给线的消耗比拼。长期保持大量作战部队在朝鲜战场处于备战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保持有生力量,却会持续消耗各种补给和军需。

对于美国而言,当时最担心的事情只有一个,那就是陷入一场不知道持续多久的战争泥潭。关于这一点的危害,美国人在越南早就领教过,所以这次战争对他们而言是一个很大的考验。美国人此前一直边打边谈,无非是有心尽快结束这场战争,但又不甘心就这样草草收场。

战场局势进入僵持状态以后,美国人仍然有一个最后的底牌,他们拥有强大的空中部队,既可以用于袭扰我军的补给线,又可以加强自身的补给线。美军在战场上将这种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在在石岘洞北山一带修建了一个隐蔽的停机坪,利用直升飞机将军需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军当时很狡猾,深知我军必然会对他们的补给线进行破坏。我军当时虽然没有制空权,但仍然具备相当强的夜间作战能力,尤其在山区作战,夜间就像是我军的战斗主场,美军的补给线很难不受干扰。

为了确保这条重要的补给线避免遭到攻击,美国人可谓是煞费苦心,利用当地的地形,特意将直升机的停机坪修建在一处山头后方。美国人之所以这样选址,是因为山头对面就是我军的阵地,而这座高耸的山头,恰好成为美军停机坪的天然掩体,我军无论是炮击还是想一夜间摸过去,都无法实现。

正因为如此,美军的态度愈发的嚣张,几乎将这条补给线的运输量增大了数倍,更是将直升机变成了补给线上的“空中马车”。当时驻守这一带的志愿军是第三十八军一一三师三三七团二营五连,虽然接到了打击美军这条补给线的任务,却拿美军的直升机始终束手无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三七团的团部当时也很着急,甚至还专门调了一门八二迫击炮给五连。这门迫击炮的到来令五连的战士们十分高兴,但问题是狡猾的美军修建停机坪时,故意利用山头为掩体,我军根本看不见美军的停机坪的确切位置,这门八二迫击炮自然也就难以发威。

大胆的提议

但就在此事陷入困局之时,连队里突然有一位叫张建兴的战士找到上级汇报工作,称自己有办法打掉山体对面看不见的直升飞机。这个消息传来,当时在连队里引起不小的轰动,一来是这个说法简直匪夷所思,此前从未有人做到过;

二来是张建兴他们认识,此人是一位参加过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等大型战役的老兵,作战经验丰富,平日里没有战事的时候最喜欢研究各种战术。因此,若是换成别人提出这种大胆设想,必然遭到无情嘲笑,看不见目标发炮,这不就是瞎猫碰死耗子吗?但是张建兴的话,熟悉他的人却认为他不是没可能做到此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基于这种情况,连长大手一挥,将这门至关重要的八二迫击炮交给了他。事实上,张建兴此次主动请缨,确实是心中已经有几分把握,因为他发现了一个美军的行动细节。早在连队接到炮击对面山体后方美军补给线的任务时,他就已经开始着手研究策略了,只是一直苦于没有合适的炮,这才始终没有动作。

张建兴驻守到该阵地以后,虽然战事处于平稳期,交战的情况很少。但张建兴始终没有闲着,一直观察着对面美军的动向,将美军的活动规律全都记在了自己的小本子上。张建兴在本子上记载着,美军每天大规模运送物资的时间是上午8点到9点之间,而直升机则是在当天下午4点左右飞来,降落在山体后方遮挡住的临时停机坪上。

美军当时应该是早已经准备好人手等候在停机坪附近,因为直升机每次降落后不几分钟,卸完货就会立刻起飞执行其他任务,并不会逗留太久。也就是说,张建兴通过长期仔细的观察,已经能够准确判断出美军直升飞机每天降落的时间节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此同时,张建兴还细心的发现,美军直升机的临时停机坪虽然被山体挡住看不见,但美军直升机每次降落时,上方总会被螺旋桨的强风带起一片灰尘形成的可见气旋,这一点是在我军阵地可以清晰见到的。

再加上张建兴发现,美军山体的山腰处,自上而下修建了一条笔直的大沟。虽然美军已经极力伪装了,但这种笔直的状态基本可以确定不是天然形成,又因为该沟壑很宽,可以通车,又连通山前山后,张建兴判断这是一条美军修建的交通沟,直升机每次送来的物资,正是通过这条交通沟源源不断地运送出去。

而张建兴之所以敢说自己有信心打掉看不见的直升机,正是凭借这个特殊的灰尘气旋和交通沟。他将灰尘气旋和交通沟看成了横纵标线,直接锁定了美军临时停机坪的大概位置,这也是连长决定将这门八二迫击炮交给他的原因所在。

炸毁敌机!

但仅仅确定美军山体后的临时停机坪位置,还不足以对美军补给线造成困扰,炮击能否越过山头准确命中目标,这才是关键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建兴带着迫击炮回去以后,拿来三根不同颜色的标杆,看似随意的插在了目标山头的对面。当时有很多战友过来围观,张建兴向大家解释,这些标杆代表着参照点、高度修正和风向指示,因为炮弹高空飞行时,必然受到强风干扰,想要准确命中目标,必须考虑周道。

张建兴在研究的过程中,通过"气象观测法"确定风向风速,又通过自己总结的"双向预判定位法",就是前文提到的横纵坐标线方法,确定山体后看不见的停机坪位置。一切准备就绪后,等美军直升机再次到来时,两名炮手在张建兴的指挥下开始发炮。

张建兴手持“三线定位图”指挥开炮,两位炮手因为事先多次与张建兴配合练习,所以这次实战动作非常娴熟,可以准确执行张建兴的命令。但随着张建兴一声令下,报出距离、仰角和偏移度后,炮弹成功越过山头,却并未传来喜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后,张建兴调整一次,仍然没有收获。但这时直升飞机已经马上要起飞了,张建兴只有最后一次炮击的机会,他冷静降低数值后,炮手冷静发炮。紧张的时刻没有持续多久,前方观察哨传来好消息,成功击毁了美军的直升飞机,这次爆炸声明显比前两次剧烈。

张建兴立功以后,他的方法被推广到全军临近美军补给线的部队,纷纷效仿张建兴的做法后,美军将补给线挡在山头后的办法彻底失效,整条补给线都面临崩溃,再也不敢肆无忌惮的运输物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