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以前在外的游子们最期盼的就是冬季,那时候也流传着一句话“天寒岁末,回乡过年”。
外出打工的人们每到春节都会提着大包小包回家,家中的老人和孩子也都等着她们回来,过去的春运火车站就成为了每一年最靓丽的“风景线”。
古时候春节,也被称为岁首,因为是一年的开始,因此这一天人们也都是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去除上一年的阴郁之气,用朝气和欢乐去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而这一天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一天,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曾经的年味已经渐渐散去,你还记得过去春节时那浓浓的年味吗?
在不少农村地区春节的时候会有来自各地的商贩,摆在街道两边琳琅满目的货品,看着都能感受到新年的欢乐。
这些商贩虽说不能回家过年,但是就春节这一段时间的“销售额”,就能够超过平常好几个月了,因此春节这一天也是买卖最多的时候。
那时候不管是窗花还是头花都有售卖,并且都是统一的大红色,还有多少人记得小时候跟在妈妈身后由妈妈试戴头花的快乐时光呢?
现在许多人都喜欢临近春节时期网络上购物直接送到家,街道两旁的商铺反倒是冷冷清清,失去了过年的欢乐氛围。
七八十年代,使用的都还是老式杆秤,这也是老一辈人心中最“公平”的一杆秤,没有电子秤的“虚假”,人来人往中都是满满的真诚。
而在六七十年代对于小孩子来说,最喜欢的不是围坐在电视机前看动画片,而是三五个好友一起去“捡火炮”。
过年时每家每户都会放鞭炮,这也是从旧时就流传下来的春节习俗,早上不能赖床,黎明起来打扫卫生,然后放鞭炮。
鞭炮从每间房屋往外放,一边放还要一边朝着门外走,这也是老一辈人所坚持的,认为这就是在将一切不吉利和上一年的不愉快都轰出去,消散在鞭炮燃放后的硝烟中。
那时候小孩能够玩耍的东西比较少,火炮也并不像现在这么多,基本也都是“擦炮”和“冲天炮”,因为数量有限,所以就会从这些鞭炮中去找,总有一两个“漏网之鱼”没有燃放出来的。
小时候还会和朋友们一起比赛,看看谁找的火炮最多,现在这样的年味已经没了踪迹。
在南方地区过年时候都会杀猪,吃“刨猪汤”,这也是一个地方特有的习俗,因为在七八十年代人们都还是比较贫穷的,想要吃肉都是需要用肉票去换。
而过年的时候,自家杀猪就没有这些限制了,养猪的人家还会将杀好的猪腌制起来,等到后面随吃随取。
这也是为何南方地区即使到了现在,每到春节时期还是会制作香肠腊肉,因为这已经是多年流传下来的习惯。
在大家的回忆中,小时候爷爷们杀猪的时候你有没有害怕过呢,尤其是“赶猪”的时候,看着猪四处乱跑,就担心会“拱”到自己身上。
那时候的想法总是天真烂漫的,当父母杀猪后小孩就会去山上捡柏树叶子,吃过的橘子、花生剩下的皮也都会保留下来,等到烟熏腊肉的时候用。
不过随着现代的发展,不少人都已经不用土坑烟熏了,都是去超市买现成的,过年时期还有些年味的应该也就是超市了。
过年走亲访友是那时候的习俗,不过在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并没有流行坐飞机、火车,离得比较近的也都是乘坐像照片中这样的农用三轮车。
那时候上路对于这样的车辆管制也比较少,还记得小时候妈妈总说每到了春节回娘家的时候就是她最高兴的时候。
小时候不懂,直到长大以后才发现,原来最好的期盼就是回到爸爸妈妈的身边,小时候哪怕路途再远,从早出发要到夜深才能抵达外婆家,却还是乐此不疲跟在妈妈的身后,现如今交通便利,哪怕是飞机只坐两个小时却还是有各种工作无法脱身。
离开家才会明白,爸爸妈妈过年的时候焦急的买车票不是担心人挤人,而是担心没有票,那时候没有票就意味着今年回不了家。
照片中就是七八十年代过年前夕人们取肉的场景,那时候肉上都会贴着年画,并且象征着红火的红辣椒也会挂在一旁,看着爷爷奶奶们兴高采烈的取肉,就明白年真的来了。
加上那时候一直都信奉着“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邻居之间互相帮助,平日里借一把盐,借一勺醋都是常有的事,因此在过年的时候邻里之间还会约在一起小聚。
一个院里用一个大锅,大家轮着煮,肉香和饭香飘在院中,别提多高兴了。
在我们小时候并没有太多电视频道可以看,就连像《西游记》这样的电视剧也都是轮着播放的。
到了过年的那一天,小孩子是看不成动画片的,家中的电视就固定在春晚这个栏目上,那时候的小品也是非常精彩,每一个都笑料不断。
一边守岁一边看春晚,等到了特定的时间,爷爷奶奶还会发压岁钱,快乐的不仅是电视里的小品,还有一家人欢聚一堂的幸福,而小时候我们所熟知的“主持界扛把子”那就当属姜昆、赵忠祥等人了。
还有多少人记得“春季里开花十四五六”这句经典的小品语录呢,现如今已经没有那种快乐了,春节守岁看春晚逐渐被通宵打麻将替代,和父母聊天也变成了网络上没有温度的字符,年味的消散令人惋惜。
在六七十年代过年最喜欢去的就是百货商场和供销社,因为那里有当下最时兴的衣服和玩意。
照片中就是人们在百货商场挑选年货的场景,那时候使用最多的就是“枕巾”和枕套不同,一块布直接搭在枕头上,因为是纯棉的,所以吸汗防臭非常好。
虽说那时候东西的质量都非常好,但是每到过年的时候看到有新样式的枕巾,还是会重新买一个图个好兆头,而剩下的也不会直接扔了,一般都是直接用来当“擦脚布”。
旧枕巾因为吸水不错,每到年后奶奶还会将不用的布全部撕成条,用铁丝扎成拖把来使用,“物尽其用”就是那时候的宗旨。
并且还有多少人记得曾经的吊扇呢?现在已经看不到那种老式的吊扇的,有的新型的已经是灯和扇组合到了一起,但是却没有小时候看着吊扇摇摇摆摆的快乐,还记得小时候总会担心吊扇落下来怎么办,现在想想,那时候是真的天真。
拜年在大家心中是怎么样的呢?对于现在不少00后来说,拜年可能就已经成为了一种形式,通常也就是一句祝福的话红包就直接到手。
但是从五六十年代甚至更早时期开始,拜年就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习俗,也是有专属的一套流程。
除了作揖说祝福的话以外,还会给老一辈人跪着磕头,照片中就是一群小辈结对而行去老一辈家中拜年的场景。
现如今在山东等部分地区还保留着这样的习俗,不过也都是针对于祖父辈的,小孩子赖床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
“过大年,穿新衣”这句话流传了许久,时至今日人们也都保持着过年要买新衣服,春节当天要穿新衣服的习惯,小时候最开心的也就是快要过年的时候,妈妈开始拿着软尺量我们的尺码,因为这代表着我们即将有新衣服穿了。
而那时候小孩子的快乐也非常简单,有糖吃,有新衣服穿就足够了,照片中就是一个小女孩在妈妈的帮助下正在试自己的新衣服。
看着她天真烂漫的模样,不禁让人回想起小时候那快乐的时光,而作为母亲,看着孩子快乐自己也会从心底升起一股暖意和爱意。
过新年是朝气蓬勃的,因此在全国各地还会举办许多相关的活动,照片中就是拍摄于1961年,北京逛厂甸庙会,当时不少人都参加进来,属于“全民运动会”,在奔跑中感受生命的勃发,在欢声笑语中静待新年的到来。
那时候除了北京全国各地也都会举行这样的活动,有的是全民参与,有的是专门请人来表演,尤其是一个乡镇地区,因为人员比较少,所以聚集在一起才会显得更加热闹,那时候的表演也都是实打实的,通过不断训练展现出不一样的精气神。
踩高跷还有多少人见过呢,现在随着环保和节约资源,鞭炮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加上对于市容市貌的整洁,不少活动也都相继取消,小时候每到过年都会出现的踩高跷如今也是鲜少能够看到的。
那时候这样的活动都必须通过日复一日的联系才能在高跷上走稳,一份高跷一份传承,这样的艺术瑰宝实在不应该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没到过年的时候与其让孩子们去看手机玩平板,不如让她们看一看真正的艺术。
你还记得多少春节特有的习俗,比如贴对联、贴窗花等等,现如今科技发展迅速,但是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不应该忘记,认真对待春节也是我们对新年别样的期许。
如今我国申报“春节”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正式通过,这也就意味着春节已经成为了我国特有的节日之一。
其重要的程度也就不言而喻了,虽说我们不能回到童年的时光,但是在春节这一天认真坚守习俗,也是对于旧时光的一种回味,随着年龄的增长,你还记得多少家乡的春节习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