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仲禄

“花儿”是流传于我们西北地区的多民族民歌,又名少年,因歌词中将青年女子比喻为花儿而得名。花儿起源于明代初年(公元1368年前后),产生于今天的临夏回族自治州一带,根据音乐特点、歌词格律和流传地区的不同,花儿分为“河湟花儿”(河州花儿)“洮岷花儿”和“六盘山花儿”3个流派。

老一辈河湟(huáng)花儿歌唱艺术家朱仲禄是风靡全国的《花儿与少年》创始者之一、被称为一代“花儿王”;他原籍甘肃河州大北源朱家破,1922年2月22日出生于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保安镇永安村,自幼就学唱花儿,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

同仁位于青藏高原的边缘,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接壤的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多文化的碰撞交流之地,也是“花儿”音乐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朱仲禄的父亲朱端继承了祖传的皮匠手艺,也唱“花儿”的高手,每次外出、都将他带在身边,这便使他从小就接触了”花儿“,对”花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朱仲禄从父亲那里学到的第一首歌就是《上去个高山望平川》。当时,村里还有一个唱“花儿”的高手、人称“百歌阿爷”,唱的“花儿”多且好听;还有一个民间艺人“瞎佛保”,走南闯北、见多识广。从小跟着这些民间艺人,朱仲禄唱“花儿”的水平迅速提高,少年时、就成为名扬四乡八里的“花儿”把势。

12岁左右,朱仲禄上了村里的小学;之后,又以作文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同仁县办学堂;接着,他又考入青海西宁的昆仑中学。在这所中学里,朱仲禄遇到了后来被称为“西部歌王”的音乐老师王洛宾,受到悉心栽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仲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仲禄

1949年9月、西宁解放后不久,朱仲禄考入了专门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而成立的速成机构“中国人民革命大学三分部”。1949年10月,朱仲禄被刚刚成立的甘肃人民广播电台邀请去进行直播演唱。这是“花儿”第一次通过电波传向外面的世界。

1950年8月,在毕业晚会上,朱仲禄大展歌喉,引起了“西北文协采风团”成员音乐家关鹤岩、陈川静等人的兴趣。在关鹤岩等人的大力支持下,朱仲禄接下来对“花儿”进行的一系列整理分类、改编和再创作,创下了多个“花儿”之最。

  • 1950年国庆,在北京“各民族大团结联欢会”上,他唱了新编的青海“花儿”《毛主席如咱亲爹娘》,第一次将“花儿”带进了正式场合;
    1952年,他为电影《太阳照亮了红石沟》配唱了三首“花儿”,第一次让“花儿”走上银幕;
    1953年,他将“花儿”唱进了中南海,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等的接见;中国唱片出版社发行了他演唱的《上去个高山望平川》和酒曲《尕(gǎ)老汉》,这是“花儿”史上的第一张唱片;此后,他又在中央音乐学院讲授了“花儿”,第一次将“花儿”带进了高等学府;
    1954年,他选编了一本《花儿选》,这是中国出版史上的第二本与“花儿”有关的书(第一本是1940年重庆"青年书店"出版的张亚雄编的《花儿集》);

自1953年,朱仲禄历任西北歌舞团、甘肃民族歌舞团独唱演员,青海省群众艺术馆创作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青海分会副主席,青海省“花儿”学术研究会会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仲禄和弟子张朵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仲禄与民歌歌手阿宝

在朱仲禄改编创作的众多“花儿”曲调中《下四川》和《花儿与少年》最引人注目。1956年冬天,为了迎接即将举行的全国专业音乐舞蹈汇演,朱仲禄与作曲家吕冰、舞蹈家章新民等人创作了歌舞《花儿与少年》。

这部抒情歌舞的基本素材取自于民间音乐,舞蹈动作来自民间社火“八大光棍”(社火亦称"射虎",是汉族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具体是指在祭祀或节日里迎神赛会上的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等各种杂戏、杂耍、或鼓乐表演),音乐则来自于民间小调《蓝桥相会》、《四季调》和《五更调》三首歌曲。

没有朱仲禄,也不会有今天的《花儿与少年》。2007年12月22日,朱仲禄在青海省西宁市的家中去世,”花儿王”走后、一个时代结束。

“他不仅是一个好唱家,而且也是一个好作者和研究者。在他的一生中,正式发表于各种刊物的论文,评论至少在150篇以上。像朱仲禄这样集演唱、创作、研究于一身的三栖‘花儿’艺人,在‘花儿’艺术史上前所未有。”有对朱仲禄的评价这样说,如去非常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