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刑警》已经播完了,这是一部近年来少见的公安题材大型连续剧,是从1990年代初开始到2015年代这十多年间发生的15个案件。这些案件都是改编自真实案例,每个案件都充满了紧张和悬疑的情节,展现了人民公安们与犯罪分子斗智斗勇的过程。
这其中张克寒案(也就是周克华案)是整部连续剧当中篇幅最多的,因为该案是我国刑侦历史上动员警力最多和悬赏金额最高的案件,包括最后在重庆对其围捕阶段共有十多万武警、特警和公安干警参与,悬赏金额高达500万元,这都远远超过了1980年代初围捕“二王”(我国第一次全国通缉案),最终周克华在我公安部门和人民群众的通力协作下被击毙,在《我是刑警》当中则完全还原了当时击毙的他真实场面。
那么,在连续剧里我干警击毙张克寒这个片段是否真实呢?从剧情表现来看确实符合抓捕(击毙)的战术要求。
首先,经过8年的人物刻画(犯罪心理学梳理)及大量追踪,张克寒的犯罪规律和行踪、落脚点已经被确定,为最后的抓捕提供的条件,剧中警方派出了500名便衣在其住所和必经之路上进行布控,张克寒的一举一动都在警方的掌握中。
注意最后击毙他的两名干警跟踪他的距离,有10~15米左右,这既能保证不跟丢,又能防止其狗急跳墙,同时又能对张克寒起到强大的心理压力!
此时张克寒发觉被连续紧盯跟踪时他已经心慌了,毕竟是歹徒,是极度惧怕强大的人民民主专政的!
所以他加快了脚步企图逃脱,还把肩包斜挎,这样便于拔枪拒捕。而我两名干警仍然是紧追不舍,并且手已经插入包中,随时拔枪将其击毙。
慌乱之中张克寒自己走入了死胡同,枪战场面到了最后时刻。
注意两名干警与张克寒之间有10~15米远,为何一直强调这个距离内?因为过近的距离反而更便于张克寒反抗,如果他转身一枪很可能就会造成两名干警的伤亡,而距离稍远则有利于两名干警看清他的动作和做出战斗反应。
另外必须要说明,手枪射击是一门很高的技术,由于手枪枪管短、子弹发射药量低,子弹头出枪管几米远后弹道就会出现很大的弯曲,最终的弹着点散布很大,就像这张动图虽然瞄得很准、距离废弃的轿车很近,但射出去的子弹仍然没有命中目标,受手枪自身条件的限制和外部影响很大(比如风力),所以手枪射击是不好掌握的技能。
据说在各类手枪使用部门当中,一般警察在10米内射中胸环靶上八九环就算合格,特警要求在20米的距离,30米距离还能击中八九环就是优秀水平了,而连续剧中10~15米这个距离是符合真实的战术需要 。
这个镜头更能体现出两名干警战术运用得当,张克寒被逼近死胡同后周围没有任何遮蔽物,很孤立站在巷道里,而两名干警在巷道入口处,是有楼体和矮墙、电线杆…为掩护的,枪战时减少身体受弹面,如果张克寒躲进上图的棚子里面,两名干警既可以将其堵在里面又能呼叫增援,怎么做张克寒都是瓮中之鳖。
张克寒拒捕和首先开枪,两名干警迅速找障碍物隐蔽并开枪还击,由于张克寒孤零零地站在巷道里,没有遮挡更容易被击中,据当时击毙他的两名干警回忆距离周克华3米处,使用54式手枪连续开了4枪,一枪命中胸部,一枪命中头部,将其当场击毙。
见他倒地仍然用枪瞄准随时再次开枪,摸其颈动脉确认其死亡。整个击毙过程紧张刺激!体现出来我干警日常训练充分和枪法精练、战术运用合理!而张克寒虽然是杀人如麻,但匪就是匪,没经过正规训练,在我公安部门巨大的压力下心理非常慌乱,最终被击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