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文学家黄庭坚《赠别李次翁》诗云:“德人天游,秋月寒江。”“秋月寒江”,秋月皎洁,寒江清澈。指秋景,也比喻有德者之心地净澈。另有南宋朱熹《聚星亭画屏赞》:“炯然方寸,秋月寒江。”南宋孙应时《别黄岩范令》:“春风花气馥,秋月寒江湛。”
《说文》:“寒,冻也。”“寒”是一个会意字,表示屋里结着冰,人在屋内的积草中瑟瑟发抖。“凉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极。”凉、冷、寒程度渐高,愈益难耐。清朝黄联璧《赋得已凉天气未寒时得凉字五言八韵》:“已是清秋候,连朝觉早凉。人心寒未戒,天气暑初藏。玉露沾珠箔,金风度画堂。绮罗才欲换,刀尺且休忙。纸薄窗微透,纱轻帐细飏。蟾光都一色,雁影自成行。绿叶还经雨,黄花渐傲霜。会看交冷节,处处授衣裳。”抒写天气转凉,秋日到来,冬天也不远了之景与情。
《易》云:“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日光收了炽烈,换以“寒照”;远山藏了盎然,换以“寒山”;河流止了奔涌,换以“寒川”。孤飞一片雪,总是系人情。清人洪升诗云:“寒色孤村幕,悲风四野闻。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鸥鹭飞难辨,沙汀望莫分。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诗咏冬雪,冬日孤村的黄昏时节,风声急切,溪深而山冻,大雪之下,不分沙鸥与鹭鸶,汀与洲也看不清分界在哪里。望着野桥,梅开枝头,白梅与积雪那样清新,融为一体。
唐朝白居易《夜雪》一诗,书写了清贫寒素之士寒窗苦读的生活与心迹。其云:“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些寒门贤士发奋图强,终被伯乐发现,入朝成为名臣,为国建立功勋。
历史上有一位名士,他出身凄楚,两岁而孤,随母改嫁,寄于寺庙,断齑画粥,勉强生存。据相关文献记载,他每天饭食不足,小米熬粥之后,留至隔夜,待粥凝固,切作四块,早晚分食,省俭之至。可是,即使穷困如此,他幼小瘦弱的身影还是每天出现在应天书院里,刻苦淬砺,伏案读书,终于及第。他唯民之忧,一生浮沉困窘,从来不改初心。因为饱读诗书,勤于思考,他的才学经天纬地,为世人称赞。他文武双全,曾戍边御敌,倡导庆历新政,勇开改革先河;他思济万民,先忧后乐……他就是北宋思想家、文学家范仲淹。他如松、如竹亦如梅,是那岁寒君子,经冬不凋,生命长青。
元杂剧《渔樵闲话》有云:“那松柏翠竹,皆比岁寒君子,到深秋之后,百花皆谢,惟有松、竹、梅花,‘岁寒三友’。”在当今新时代,让我们奋发自励,发扬国魂,学习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本文原载于《文摘报》(作者岳雯,于峻嵘),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