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天,一封《木兰》选拔小演员的通知,在华东师范大学附属青岛学校的崂山区实验初级中学、崂山区合肥路小学广为流传,吸引了众多家长和学生关注。这次招募的选拔条件很宽泛,只要学生热爱音乐剧和表演,提供一段演唱、朗诵作品,即可参与到小演员的招募中来。与此同时,普及性的戏剧校本化课程正在学校开展……
这是在国家新课标实施的背景下,华东师范大学与附属青岛学校联袂开展的音乐跨学科主题式课程项目,希望通过发挥高校对基础教育的引领作用,联动中小学开展音乐戏剧的实践教学和跨学科教研,进而探索一条大中小学一体化、高质量艺术教育的创新路径。12月15日,作为该项目研究成果的呈现形式,原创音乐剧《木兰》在合肥路小学进行首演,为大中小学进行协同创新的“精彩教育”写下生动注脚。
历时两年音乐剧《木兰》震撼上演
音乐剧《木兰》首演之日,崂山合肥路小学的校园,沉浸在一片喜悦的氛围之中。在这个见证成果的重要时刻,来自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集团、崂山区教育和体育局等相关单位的嘉宾,满怀期待的师生和家长们,以及全国各地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学校的师生齐聚线下线上,共同见证这一文化与艺术交融的璀璨盛事。
舞台布景与光影巧妙交织,随着钢琴悠扬旋律的启奏,音乐剧《木兰》优雅启幕。小演员们古装加身,气场全开,以饱满热情与精湛演技,细腻地讲述花木兰的传奇。其间,无论是合唱的深情、对话的贴切,还是动作的微妙,皆触动人心。比如,剧情推进到战友牺牲的悲壮时刻,幽远而哀伤的陶笛呜咽着,直接揪住了观众的心;学生吟唱《回家》,道出沙场凯旋,对于故土爱的深沉。50分钟的演出震撼人心,既有感染全场的笑点,又有发人深思的泪点,赢得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
记者了解到,《木兰》是华东师范大学附属青岛学校的原创音乐剧,共分为三大篇章,融合了戏剧表演、陶笛演奏、合唱、舞蹈等多元艺术形式。其中,篇章《乡间》讲述花木兰的童年生活,展现花木兰天真无邪、率直可爱的少女形象。《军营》则以替父从军为故事核心,诠释了花木兰投身军营的始末。而《战萧关》则通过其大战匈奴的故事,呈现了花木兰的智勇双全和家国情怀。
这部音乐剧是大中小学艺术教育一体化研究实践项目的成果性作品,由34名学生担任演出人员,贯通小学和初中两个学段。自2023年开始筹备项目,到最终以《木兰》呈现在舞台上,学校倾注了差不多两年时间,在华东师范大学歌剧实验中心专家的指导下开发了课程纲要。剧本和音乐也是由歌剧实验中心的老师原创。
衔接贯通一场大中小学一体化创新
“在排演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情绪表达对于角色扮演的重要性,同时也明白了团结合作、互相配合的不可或缺。”崂山区实验初级中学八年级学生王寒,在音乐剧中饰演了“花木兰”这一角色。为了诠释好角色,除了专家老师的指导,她还进行自主探究,通过研读《木兰辞》和相关史料,观看动漫影视作品等途径,反复揣摩人物的特点。她坦言,在学校搭建的音乐剧平台上,自己和伙伴们领略到了戏剧课程的魅力。
诚如王寒所感受到的,对于华东师范大学附属青岛学校而言,《木兰》绝不仅是一部音乐剧,它承载的是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公布后,华东师范大学附属青岛学校通过嫁接高校专家资源和社会力量,系统化推进戏剧校本课程创新的一次探索。
“新课标大刀阔斧地推进艺术课程改革,把戏剧、影视、舞蹈作为‘新三科’,提升中小学生的艺术素养。”学校艺术教育基地项目组组长杨柳说,这为学校艺术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崂山区实验初级中学构建了完善的STEAM大艺术美育课程,获评“青岛市美育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且学校朗诵社团获评“青岛市美育特色社团”,奠定了在两所学校构建和实施音乐剧校本课程的基础。
构建戏剧校本课程谈何容易。作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集团成员校,华东师范大学附属青岛学校似乎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与终身教育发展部副部长周赛君说,华东师大教育集团致力于构建开放、多元的艺术教育体系,尝试将课程、教学、活动、展演、交流、评价一体化,努力通过大中小学集体备课、共同研讨、“大师课”进中小学课堂、成果展演等方式,提升附属学校的美育水平和教师专业水平,这加速了项目在青岛落地。
学校与华东师大组成了项目组。项目组由华东师大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歌剧实验中心主任曹金教授领衔,吸纳包括课程设计、剧本创作、导演等在内的众多专家,共同设计音乐戏剧项目《课程纲要》,规划校本化实施体系,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开展戏剧项目教学实践。一次次线上、线下的项目研讨,一次次专家进校园的分项指导……在大中小学一体化协同教研中,基础教育与本、硕、博各层次高等音乐教育开展了一场“双向奔赴”。
学科融合引领艺术教育空间走向纵深
在这场以《木兰》为呈现形式的课程构建中,跨学科融合的特点得到最大化的诠释。杨柳说,近两年的构建和打磨中,学校围绕音乐剧《木兰》这一作品,把宏观的主题课程设计和微观戏剧表演能力实训有机结合,推动艺术跨学科主题课程的开发与教学实践,构建更加开放、包容、富有活力的艺术教育生态,赋能学生创新意识和审美素养提升。
“在华东师范大学专家团队指导下,我们构建了一套富有创新性的、‘通识+学科’的音乐跨学科课程体系。”杨柳说,这个课程体系紧密围绕义务教育阶段的艺术教育需求,规划义务教育艺术课程、艺术选修课、综合活动艺术课以及拓展视野艺术课四大核心板块,又进一步细化到素养基础课程欣赏、表演分项基础课程、剧本和剧目排练、以及合成展演等四大模块。项目以音乐为载体,带动语文、思政、历史、美术、舞蹈、信息技术等学科共同创作,使得课程内容丰富多彩、层次分明,在全校推进与特色社团的点面结合中,为学生提供全面而多元的项目式学习体验。
具体到项目式教学实践中,小学和初中各学科均成立了项目组,围绕大学领衔开发的课程和教案联动,实施跨学科的校本课程教学。期间,项目组融合美术学科开展木兰形象设计;融合语文学科开展诗词诵读鉴赏;融合历史学科开展史说“木兰”故事会;融合信息技术学科开展以《木兰》故事为核心的AI布景设计……师生人人手中有剧本,处处围绕学科素养做文章。如此多元主体联动的协同课程建设共同体,丰富起了“精彩大课堂”的内涵。
“小学主要开展音乐和美术的融合。期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科‘10+X’融合实践活动。”合肥路小学音乐老师李珂慧说,项目组倡导学生大胆选用多种艺术形式创造自己心目中的花木兰形象,开展“我是小小英雄花木兰”模仿秀活动等探究,既提升了学生的学科素养,又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现在,二至四年级的学生基本上都学过里面木兰的独唱歌曲《木兰的问题》和合唱歌曲《出嫁》。”
赋能成长精彩教育适性发展可视化
“《木兰》音乐剧首演的圆满成功,是大学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思想照进基础教育校园,推进大中小学一体化发展的又一次生动诠释,也为未来学校戏剧教育的探索指明了方向。”依托高校资源形成的衔接小学和初中的启下承上的艺术素养一体化培育课程体系,更加清晰明朗。与此同时,华东师范大学附属青岛学校挂牌“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集团艺术教育实践基地”,形成大中小学艺术教育一体化研究和实践的长效机制。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青岛学校建校以来,一直全力打造精品课程和跨学科课程,通过项目化、菜单式的培养方式,实施学习力培育计划,丰富了全体学生学习体验,也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崂山区实验初级中学执行校长陆桂英说,推进大中小学艺术教育一体化戏剧研究实践项目的过程,让学校德育可视化,既落实了青岛市“十个一”项目的要求,更使得学校“N个百分百”的育人模式进一步落地。
在《木兰》音乐剧演出阵容中,牟洵是唯一一名九年级学生,虽然面临着中考的考验,但仍然坚持参与到排练中,几乎没有一次落下。他选择了一个反面角色,目的是把握千载难逢的机会,趁青春挑战一把自我。他笑称自己起步是“野路子”,却在专家和老师指导下,以及跨学科的学习中,享受到了精彩的成长过程。他的妈妈刘江华女士感受颇深,筹备《木兰》的过程中,看到了儿子在思维、表达等方面的提升。
“用音乐留住时光,用戏剧温润少年。”一部原创音乐剧的落地、生根、发芽,背后是更加开放、包容、富有活力的艺术教育生态,是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的机制创新赋能学生创新意识和审美素养的提升。华东师范大学附属青岛学校将始终秉持“精彩教育 适性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特色促进学生的个性绽放和多元发展。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金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