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来源:《康平知青记忆》 图片来源:网络
知青回忆
□ 杨清贵
1968年9月16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我离开沈阳插队到康平县张强公社唐僧庙大队九小队,这里毗邻内蒙,土地沙化非常严重,粮食亩产玉米只有三百六、七十斤,高梁三百来斤,谷子更少的可怜,只有一百六、七十斤,日工分十分只有六角钱。当时没有其它经营,农民家庭只有从鸡、鸭、鹅屁股中找钱,用它们的蛋换点日用必须品,生活条件非常苦。
那里的风比较大,用当地老百姓的话说,“一年就刮两次风,一次六个月”。小米饭是细粮,玉米面窝头是好饭,高梁米饭才是主食。十六、七岁正是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长期缺乏营养,加之重体力劳动,虽然高梁米饭难以下咽,但每顿饭还是吞下两大碗,才能维持第二天高强度的劳动需要。后来我因此而得了严重的胃酸过多性胃病,每天半夜十二点左右,非常准时,头抵炕沿自然滴下盘子面积大小的一滩酸水,才能略感舒服些。直到今天此病还非常眷恋我,不愿意离开。话说回来,白天劳动之余,我们手捧红书毛主席语录,在田间地头,宣传毛主席思想,晚饭后还要挨家挨户走访贫下中农家庭,接受再教育,同时宣传毛泽东思想,因为我们老三届还是比较正统的,那时的人脑子一根筋,特别听话,上级让干啥就干啥,决不偷。
转眼,插队后迎来了第一个秋收。我们这些城里来的孩子,以好奇、好玩的心情开始了多种农活的学习接受再教育,割玉米、割高梁、割谷子、拔麦子、打场,扛200左右斤的麻袋等等农活无所不干,年轻好胜、说笑之间完成了自已份内的任务,当时并不觉得太累,可回到青年点后,每人都像一滩烂泥,倒在炕上,但当时对劳动辛苦并未放在心上,主要痛苦在精神上,对前途的忧虑思考的比较多,虽我的胃口对高梁米饭“过敏”,但为了明天,也唯有通过高梁米饭而摄取了。因为政策落实的比较好,当地知青并未挨饿,但副食跟不上,就连大酱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怎么办,后来有人提出通过关系,每人循环轮班到农民家去要,就这样过一天算一天,我们全班下到一个大队,分到三个小队,我们小队七男八女共15人,所以就要大酱这事,看似容易,其实也很难,有时我们还需要齐小钱买点油、盐、酱、醋等日用必须品什么的,因我是点长,需要跟每个人联系,那个时代,男女有别、非常传统,平时我们男女生很少说话,但无耐,我此时也只能硬着头皮红着脸向女同学说明情况,齐完钱了事。如今每每回忆起青年点往事,感叹:时代造就人啊!
1969年春播后,六月间下乡到三个毗邻公社的32中学所有同学又汇到一起,春季水利工程,20米宽、4米深的人工运河,这是一场人海会战,没有任何机械化设备,全凭人挑肩扛,发扬蚂蚁啃骨头的精神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期间的艰辛不必细叙了,当一条壮观的人工河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每个人心中发出胜利自豪的欢呼!
特别让我记忆犹新的是1970年8月左右,我们康平县许多知青和当地社员奉命赴铁岭,打通通过柴河的输油管道一一“八三工程”,经过乡下近一年的劳动洗礼,每名同学都不同程度的身体得到了锻炼,能吃苦、不怕苦,因知青无后顾之忧,所以整个队伍里知青是绝对的主力。入秋,水特别的凉,刺骨三分,可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这些“初生牛犊”发扬敢于和天斗和地斗的革命精神,不叫苦、不怕死,男女同学站在刺骨的水中,愣是用铁锹一锹一锹的,蚂蚁搬家似的,挖开了一条深四米宽三米的深沟,看到胜利的成果,两个多月的辛勤劳动,所受的苦、所受的累都值了。
“八三工程”后,年底一年一度的征兵开始了,我报了名,通过了体检,通过了政审,只等佳音。那个时代知青入伍是非常难的,当时的政治环境非常重视家庭成分,政审特别严格,加之当时知青还没有抽调的信息,入伍,全大队知青只有一个名额,竞争激烈。怎么办?咱老百姓只能听天由命吧!好在因我下乡一年后,被大队班长安排做治保工作,领导对我的工作表现非常认可,加之我父亲曾参加过抗日和抗美援朝,所以顺利地通过了政审,我如愿参军人伍,走进了军营,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土。
如今,当年的知青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的中坚力量,一些知青对当年的下乡感到遗憾,但更多的是对自己在农村的青春年华充满怀旧,我不敢说也不能说自己多么伟大、高尚,但是我敢说因为我们生在50年代,受毛泽东思想教育根深蒂固,党叫干啥就干啥,一切听从党指挥,所以,我对上山下乡,没有其它想法,无怨无悔,反而认为几年的知青生活煅炼了我不怕苦、能吃苦、团结互助的意志,练就了万事为别人着想的品德,是对我人生的升华,我将终生受益。
作者:于1968年下乡康平县张强镇唐僧庙大队9小队,沈阳客运集团退休
若喜欢,请点个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