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国是天津知青,他下乡插队两年后当兵入伍,复员后回到天津,后来娶了第二故乡王队长家的女儿王金英,演绎了一段美好又浪漫的爱情故事,一对有情人传为佳话。

有关杨建国的知青往事和情感婚姻生活经历,听我慢慢给大家讲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1973年秋天,初中毕业的杨建国没有读高中,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到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和同学们一起乘坐汽车离开天津,来到了静海县独流减河沿岸的管铺大队,他们十二名天津知青被分派在管铺六队插队落户,六队长的王队长把他们安置在队里提前建好的那五间房子里居住,那里被社员们称为六队知青点,十六岁的杨建国被王队长任命为六队知青点的点儿长。

当时到管铺六队插队落户的十二名知青都是初中毕业生,年龄最大的十七岁,年龄最小的只有十五岁。考虑到他们刚离开学校,没有劳动经历也不会做饭,王队长就让他娘妈(老婆)临时帮教知青们学习做饭。

安顿好了吃住的地方,也就到了秋收季节,第一天出工参加生产劳动是割谷子,王队长手把手教知青怎样使用镰刀,一再嘱咐他们说慢一点干不要紧,千万要注意安全。

割完了谷子砍高粱(用板镢把高粱从根部砍倒),砍完高粱收玉米,从中秋节忙到十月一,等播种完了冬小麦,秋收秋种生产才算结束了。一个秋收下来,陈建国他们都晒黑了累瘦了,也体验到了农村生活的艰辛和农民伯伯的不容易,他们发自内心地感激淳朴善良的乡亲们,乡亲们给了他们很多关爱和照顾。

秋收结束后,也就到了冬季农闲,虽说是农闲,可社员们并不能闲着,只是相对农忙时节清闲了一些,王队长还要带领社员们干一些零杂活,比如给越冬麦田施肥,挖牛粪垫牛圈,没活也要找活干,但基本就是干半天歇半天,确实比农忙时节轻松了很多。

六队知青点在村子的西边,通往村外的那条土路紧挨着知青点。秋后连雨天的那段时间,那条土路积水严重,泥泞不堪,给乡亲们的出行带来不便。这一切杨建国都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里,他打算等抽出时间来,带领知青们一定要垫高铺平这条土路,方便乡亲们出行。

那个冬季,杨建国借来队里的两辆架子车,利用不出工的时间,他带领知青们苦干了一个多月,把低洼路段垫高了二十多公分,铺平了坑坑洼洼的车辙路面,王队长套上队里的牲口,从场院里拉来石滚子,把那段土路轧得像场院一样平整光亮。这件事赢得了广大社员群众的赞许和好评,大队干部和公社干部还对六队知青提出了表扬。

之后的日子里,杨建国他们除了积极参加生产劳动,还经常帮乡亲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比如教社员们识字认字,帮队里维修井台,给社员家送感冒退烧药等等,乡亲们对天津知青的评价很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记得是1975年夏天的一天中午,那天是星期天,杨建国去王队长家借自行车,他要去公社供销社为知青点购买生活用品。刚走进王队长家的院子,王队长家的小女儿王金英就迎了出来,她笑着说:“建国哥,我正要去找你呢,有一道数学题我不明白,你能给我讲解一下吗?我们马上就要毕业考试了。”

那道数学题杨建国也不太明白,他就跑回知青点,问了一名在学校学习好的女同学,弄明白了那道数学题,杨建国又跑回王队长家,给王金英讲明白了那道数学题。王金英说初中毕业后她不想读高中了,她说读书又不能考大学,高中毕业了还得回来当农民。当时读书确实看不到出路,杨建国也不知道该怎样鼓励王金英,就笑着说:“虽然读书没啥用,我觉得多读书一定有好处。目前咱六队还没有一个高中毕业生,你要是读完高中,可就是咱六队的第一个高中毕业生了。”

到底要不要自己的小女儿去读高中,王队长也拿不定主意,他就找到杨建国,让他帮着拿个主意。杨建国说读高中肯定有好处,要是家庭条件允许,最好去读高中。最终,王队长听取了杨建国的意见,他让小女儿到公社中学高中部读了高中。

那年冬季,管铺大队得到了一个征兵名额,大队书记和王队长都同意让杨建国到公社参加征兵体检,杨建国觉得自己是知青点的点儿长,这个机会应该让给别人。大队书记却说:“杨建国,你是咱公社的模范知青,你去当兵谁都不会有意见。你为乡亲们做了这么多好事,这次机会不给你,社员群众都不答应。”

就这样,杨建国在管铺大队插队落户生活了两年,顺利应征入伍,他成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离开管铺那天,乡亲们都到村口送行,王金英还请假回来,一直陪着杨建国来到了公社武装部。

在部队服役三年,杨建国复员后回到天津,被安置到天津第一热电厂工作。等工作稳定下来,杨建国回了一趟管铺,看望了乡亲们,看望了王队长和老支书。回到管铺大队杨建国才知道,王金英考上了天津师范学院,一个月前就到天津上大学去了。

在管铺回到天津,杨建国直接到天津师范学院看望了王金英,还给了王金英十五块钱。那时杨建国刚参加工作不久,他兜里也没有多少钱。

王金英在天津读了四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南开区的一所高中任教。在师范学院读书期间,杨建国给了王金英很多关爱和帮助,也多次带王金英到家里吃饭,杨建国的父母都很喜欢王金英。

等王金英的工作稳定下来,征得王金英父母的同意,杨建国就和王金英确定了恋爱关系,第二年两个人就领取了结婚证,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一对有情人演绎了一段美好又浪漫的爱情故事。婚后不久,杨建国在王金英的鼓励下报考了电大,电大毕业后成了脱产干部,后来又调到厂办工作。

1992年秋天,杨建国陪伴王金英回到了家乡,他夫妻俩为王金英的母校捐赠了两千元的教学仪器,为村幼儿园捐赠了二十五套桌椅。

过了不久,杨建国调到烟厂工作,直到退休。

现在的第二故乡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当年的知青点已被高楼大厦取代了,老支书和老队长早就不在人世了,杨建国夫妻俩和当年一起下乡插队的同学们还经常回到那里看看,回忆一下当年插队落户的知青生活,重温那段苦涩又充满温情的知青岁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那段知青岁月虽然已渐行渐远,可每当想起当年乡亲们对他们的关爱和照顾,杨建国他们心里就很温暖,就很感动。那时的生活条件虽然很苦,可乡亲们的淳朴善良和真诚温暖了一代人,也影响了一代人。那段纯真的时光,永远值得留恋。

作者:草根作家(感谢杨老师提供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