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化城市社区的基层治理中,如何让矛盾化解于无形,让居民感受到公平与正义的温暖?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以一份凝聚实践与智慧的《社区治理常见问题指引》给出了答案。《指引》系统地总结了社区治理中的常见问题,并提供了清晰的法律指南,为解决社区矛盾提供了科学路径。
司法助力基层
破解治理困局
走进位于普陀区苏州河畔的中远两湾城社区,这个常住人口超过5万的住宅小区,是上海内环内最大的社区之一。高楼林立,街巷繁忙,但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治理问题也层出不穷。邻里纠纷、物业管理矛盾等问题长期困扰着居民和社区工作者,许多纠纷也因法律知识的缺乏和权责界定的模糊而未能有效解决。
“在基层,居民通常会先向居委会投诉反映问题,而非直接诉诸法院。但居委会在调解过程中,经常面临法律依据不清、调解手段不足的问题。”普陀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副庭长罗珏卿表示,针对这些实际需求,普陀区法院提出了《社区治理常见问题指引》的构想,以帮助基层快速找到法律依据,有效化解矛盾。
罗珏卿回忆,在社区开展楼道堆物整治过程中,居委会与物业公司因责任划分不清致使治理行动一度陷入停滞。在“居委法苑”召集的联席会议上,普陀法院法官阐明公共区域清洁是物业公司的法定职责和合同义务,同时建议居委会加大宣传,向居民释法明理,明确楼道堆物的各种安全隐患和可能造成的法律后果,推动制定居民公约。经过一系列努力,楼道堆物问题不仅得到彻底解决,还形成了“月月清、季度清”的常态化治理机制。
类似的经验在僵尸车治理中再次发挥作用。面对居民矛盾焦点,法官引导居委会联系相关职能部门,明确车辆权属并协助居民完成车辆报废,最终妥善解决问题。这些案例不仅展现了司法服务的温度,也反映出法治化治理的深度。同时启发法院将类似经验系统化,整理入《社区治理常见问题指引》,最终形成了这份既有法律依据又切合实际操作的指导性文本。
创新机制赋能
铺就和谐社区新路
“《指引》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法律规则和实际案例,为社区工作者提供易懂、易用的法治工具。”罗珏卿表示,在编纂过程中,法院将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总结提炼,结合实际案例,形成了一套涵盖常见社区矛盾的解决方案。
《指引》涵盖了邻里纠纷、物业管理、社区公共空间管理等常见问题,从法律适用到操作流程,为基层工作者提供了一套清晰的“行动指南”。例如,隔壁邻居饲养宠物给我造成困扰,如何处理?业主家中被盗,能否要求物业公司赔偿?小区“架空层”能否停放电动车……《指引》都逐一详细说明,并附上了相应的法律条文。
此外,不仅限于“解题”,《指引》更加关注如何通过法治手段预防问题,让矛盾止于未发。通过推广这本《指引》,基层社区的工作人员逐步提升了解决问题的效率,也极大地增强了与居民沟通时的信心。一位基层社工曾感慨:“有了这本《指引》,我们的工作就像有了‘定海神针’。”对他们而言,《指引》不仅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更是传递信任与希望的媒介。
善用法治“支点”
撬动基层自治
《社区治理常见问题指引》的背后,是普陀区人民法院立足法定指导调解的职能,全方位赋能基层治理的强力支撑。中远两湾城第三居民区的“居委法苑”平台,通过党建引领,将法律服务全面嵌入社区管理,推动多方力量协同治理,进一步放大了司法工作在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在“居委法苑”的实践中,每一次普法进社区活动,法官们都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居民解释法律知识,让他们感受到法治的温度和力量。例如,在一次物业纠纷巡回审判中,法官现场核实业主提出的物业公司在履行合同中的瑕疵,并将《民法典》的相关规定一一解读,不仅化解了矛盾,还促成了居民与物业公司之间的合作共识。更重要的是,这一平台还引入了第三方调解组织和社区志愿者,形成了政府、司法与居民自治多方联动的格局。通过一案化解一片,普陀区的社区治理正走向专业化与精细化。对此,居民李阿姨深有感触:“以前遇到问题总觉得复杂,现在大家一起商量着办,法官还来帮我们释法,心里踏实多了。”
可推广、可复制
“枫桥经验”再升级
《社区治理常见问题指引》的发布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区法院将继续借力“居委法苑”平台,针对社区治理中产生的新问题、面临的新形势开展专项研究,将更多实践经验转化为法律指引,为基层工作者提供更加完善的法律工具,为新时代“枫桥经验”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治理模式,真正做到让“法治之光”照亮基层治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