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讲家医签约故事

搭医患信任桥梁

84岁的徐大伯在经历了一场“生死竞速”后感悟到,在生命的紧要关头,有一名家庭签约医生是多么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拒绝签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大伯家住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留下街道小和山社区,属于留下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小和山卫生服务站管辖范围。徐大伯和老伴儿陈大妈平时会在小和山服务站开开药、看看病,但一直没有签约家庭医生。

站里的全科医生罗燕萍和站长施正琴常常苦口婆心劝说他签约,徐大伯总是摆摆手道:“不签,不签……”

他觉得自己有医保,家庭医生这只是“形式主义”,签约服务也可能会“打水漂”,于是一直拒绝和卫生服务站的医生签约家庭医生服务。

上门服务

今年10月中旬的一天,陈大妈急匆匆来到小和山站点,拉住站长施正琴说:“我家老头子头晕乎乎好几天了,你们能不能上门给他去看看?”

施正琴二话不说拿起医疗箱就跟着陈大妈上门去了。

刚推入房门,施正琴就闻到有异味,心想:“这大伯应该是大小便控制得不好了。”走近一看,徐大伯半躺着身子靠在了床头,显然没有什么精气神,他见到了施正琴,便手指着脑袋颤颤巍巍地,虚弱地说道:“我……这个头……晕啊!”

“这样的情况出现多久了?还有什么地方不舒服?”施正琴一边为徐大伯测量血压,一边仔细地问询道。

陈大妈仔仔细细地告诉施正琴,他们的女儿在国外,平日里都是她照顾徐大伯的生活起居,最近几日徐大伯突然开始嗜睡,反应也有点迟钝,还一直喊头晕。

施正琴立即为徐大伯做了一系列体格检查,发现他单侧肌力4级,鼻唇沟变浅,存在脑梗塞的可能,“徐大伯这个状态,我怀疑他有脑梗塞,情况紧急,赶紧给他转到上级医院去吧!”施正琴耐心解释着,并告知脑梗塞的危害。

陈大妈听了施正琴的建议就立即联系了家里人,将徐大伯转诊到了三级医院就诊。

半个月后,陈大妈再次来到了小和山社区卫生服务站,这一次她不再焦虑,开心地说道:“施站长,真的非常感谢你啊!你救了我们老头子一命!我要告诉我在美国的女儿,在这里有这么好的医疗资源!”

原来,徐大伯转至三级医院就诊后就被确诊为脑梗塞,立即做了全方面治疗,经过十几天的住院护理,现在已经基本康复出院了。

主动签约

“走,我们去看看徐大伯恢复得怎么样了。”施正琴和全科医生罗燕萍带着医疗箱又一次来到了徐大伯家中。

徐大伯的家人心中充满了感激与庆幸,他们深知,是医务人员的迅速反应,为老人赢得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救援。

“下个月我就要去美国和我的女儿生活在一起了,不知道这个签约还有没有用?”陈大妈想着签约家庭医生的事情,又担心自己去了美国,签约服务起不了作用。

为了打消陈大妈这一顾虑,罗燕萍医生详细地介绍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您去美国了,我们可以通过家医有约服务平台建立一个群聊,您在那边有需要我们帮助的问题,我们可以在群里指导您,您也可以更加放心。”

最终,在小和山家医团队的帮助下,两位老人签约了属于自己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团队为老人们提供了测血压、听诊、药物指导、抽血检验等各项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2014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开展以来,社区基层医疗服务从被动服务上升为主动服务 ,从诊疗室走向家庭病床,从医疗延伸至医养结合,以“线上申请、线下服务”为抓手,为术后出院、行动不便的居民上门提供换药、导尿等适宜居家康复、护理等精细化、连续性的健康管理服务,尤其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免费医疗服务和健康服务保障,打通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最后一公里”,社区老人的健康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也不断增强。

(杭州市西湖区留下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孙红燕)

编辑:王超群 校审:朱红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