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在中国爆发,日本侵略者从此打开了入侵中国的大门。弹丸之国,想要凭借武力征服中国,从一开始就是个错误的选择。尽管中国在近代以来,由于封建王朝的统治,中国的经济、军事远低于日本国,但是自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便不再是过去的那个落后的中国,中国人民重新站立起来。
为了彻底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军队,毛主席大笔一挥,写下一本《论持久战》,著作一经问世,席卷全世界各国各党,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堪称千古第一阳谋,究竟是什么样的著作,一时之间成了日本人心中的噩梦?为什么毛主席能写出这样的千古著作的?为什么连蒋介石都拍手称绝?
枪杆子出政权,毛主席挥斥方遒,从湖南湘潭一路高歌,登上了中国革命的核心位置。当时的中国包括国民党在内,一部分同志对中国的抗日战争持有悲观的态度。当他们看到中国的大半江山遭到日军侵略时,唱衰国家命运的说法层出不穷。
1937年9月25日,毛主席指挥下,林彪所在的八路军115师在山西大同平型关对敌日军。作战当天凌晨时刻,115部队集结完毕,战士们跟随号令,前往一线阵地进行战事埋伏。为了隐蔽行踪,军队不得不绕着崎岖的山路前进。正值雨季,山西的山路十分泥泞,战士们行军极为困难。
天空破开了口子倾注大雨,路面又湿又滑,战士们全身上下都被雨水淋透了,混合着泥水前进。当时的天气已经到了深秋,下着雨的山区在晚上寒冷非常。战士们冻得十指发麻,两腿不住地打颤。不巧的是,暴雨引发了山洪,战士们前进的道路被汹涌的洪水给格挡住。
战士们只能手挽着手,形成一道人肉防线,在洪水中趟行。为了保护枪支弹药不被洪水浸泡,他们把枪械子弹都挂在脖子上。最终,经过一夜的艰难行军,部队终于到达指定地点,开始进行战地掩蔽的改造。
战争开始后,敌军火力猛烈,侧方有狙击枪协助作战,迫击炮、重机枪的火力强过我军十几倍,刚开始我方迫于压力,向后方转移。随后我军改变策略,转防御攻势,伏击敌人主力,侧翼打击,长驱直入敌军后方部队切断兵力。各方部队最终取得胜利。平型关大捷是我军抗日战场上的首场胜利。
这场胜利后,之前国内持抗战悲观态度的一部分人销声匿迹,国内的士气大大提升。国民党部队在这一战役后出现盲目的“速胜论”,认为中国顶多再有四年时间就可以打败所有的日军侵略者。
这种时而冷时而狂热的战场话语导向,在很大程度上都将会影响国内的整体抗战氛围,为了统一抗战思想,把战略水平提升到稳健的高度,毛主席决定开始进行宣传论持久战的理论思想。
1938年5月初,毛主席在延安革命根据地耗时10天,洋洋洒洒写下5万字的《论持久战》著作,并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用10天的时间,对《论持久战》进行了激情洋溢的理论演讲。
毛主席在决心写下《论持久战》之前,心中就已十分了然抗战局面。他清晰明白,抗日战争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役,人民必须做好长久作战的准备。因为日军此次侵华,已经做好了完备的准备,日本人的武器、军事理论都不可小觑。中国要想彻底赶跑日本人,既要持续保持着决心,又要有详细的理论指导。国民党的舆论风气是一阵热风,容易吹昏战士们的头脑。这个时候,冷静分析战局,积极备战才是关键。基于此,毛主席才毅然写下《论持久战》这样的著作。
《论持久战》一经面世,四方哗然。《论持久战》很快有了外语译本,中外报社纷纷刊登。毛主席的军事理论思想逻辑严谨、阐述深刻。就连一些专爱挑刺儿的人,也挑不出一点毛病来。
国民党军区拿到毛主席的《论持久战》,著作在高层相互传阅。当时任职于国民党政治部的周恩来同志,也在武汉等地做了《论持久战》的演讲报告。蒋介石拿到《论持久战》后啧啧称奇,在著作上面批了好多注释。为了在军队广泛传颂,冯玉祥甚至自掏腰包,印了3000册《论持久战》供军队参阅。
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写了些什么?为什么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他又是如何能写下这样的军事理论著作呢?
毛主席的《论持久战》,首先拨清了当下战事发展阶段的言论问题,指出:亡国论是不对的,速胜论也是不对的。其次阐明什么是持久战,持久战分为哪些阶段。最后直击抗日战争的关键所在——兵是胜利之本。这本著作站在大局高度上,全面分析了当下中日战场双方的特点,从战略层面给出指引,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
《论持久战》一书之所以能够引起世界各界的广泛关注,并不是因为这个著作当中的军事理论是空中谈新,而在于这本著作中,第一次系统地用理论阐述了战争奥义,《论持久战》还给出了具体详细的可操作化、实用化部分,相当于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结合。这本著作令当时的军事家、政治家们耳目一新。
短短5万字的著作,字字精髓,毫无赘言,对中日战争矛盾在4个特点上进行揭露,即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我进、敌寡我众,指出战略精髓之处,道出中国抗日战争终将会胜利的振奋话语。全著作,像一盏明灯,指引着中国军队黑暗中向前行进,又在黑夜中给予人民最真实的力量、最振奋的鼓舞。这是圣贤的话语,是伟大的毛主席的肺腑之言。
没有人看到《论持久战》不能不感到佩服的,毛主席的“兵民乃胜利之本”极大激励了中国人民在困难面前团结一心,砥砺奋进,这不是单纯的鼓励话语,而是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解剖,在毛主席的口齿中,吐露沁人芬芳,让人为战而生,至死方休。
毛主席的出现,就是日军入侵中华最大的失败。毛主席对于中国战局有着深刻的理解。早在读书的时候,毛主席就深度大量国际军事理论著作,学习马克思主义精神指导。毛主席不仅书上钻研,还醉心于民间实地考察。
民间流传着毛主席湖南考察游学的佳话,称他是分文没有却心系祖国。那时的毛主席就在心中展开抱负理想,他用心深入民间考察,所访谈交识的,三教九流,无不涵盖,教师、僧人、街贩、商人、旅客、诗人。在这一过程中,毛主席深刻认识到中国的真实格局。只有真正了解人民,才能探求历史进展的真谛。
毛主席深谙政治学原理,他提出的“兵民乃胜利之本”就是实践的最好写照。中国抗战要想胜利,力量从哪里来?不需要费尽心思去找寻力量,力量的源泉就在身边。战争的力量就是战士和人民群众。团结好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就是战争致胜法宝。
在中国抗战时期,毛主席教导党的战士爱护人民群众,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而且还要在空余时间帮助人民群众干农活。主席号召党内的干部与人民打成一片,放下架子,不搞特殊化,与人民融为一体。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指导,其实凝练了百万战争真言的精髓。
无产阶级大融合。单个人民的力量是弱小的,但汇聚起来的人民力量却犹如大江大河般澎湃震撼的。人类最强大的能力就是团结合作,要想取得战争胜利,靠的不是什么精兵强将,也不是飞机大炮,靠的就是人民双双挽住的坚固力量。脱离人民群众,结果就是民心分离,战争失败。
《论持久战》指出,在兵民团结的前提下,结合战略指导,最后的胜利一定是中国的。自此,中国军队有了完备的系统化科学化军事理论指导,军心安定,全国上下浮躁的风气渐渐沉淀下去,大家在暗处默默汲取力量,一步一个脚印地按照战略布局进行作战。
在毛主席的军事指挥下,中国战士齐心协力,共同英勇奋战。1940年8月20日至1941年1月24日,中国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向日军展开大规模攻势,这场战役是华北地区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久的战役,史称“百团大战”。
在这场战役中,日军对中国采取“囚笼政策”,严重封锁了中国经济。在军事进攻中,也加强火力、兵力。迫于这种军事压力,国民党政府开始动摇了抗战的决心。中国八路军此时不仅要面临如此艰难的作战环境,还要应对国民党可能退缩的窘境,可谓是困难重重。
好在中国军队有伟大的毛主席坐镇战场,百团大战改变局势,主动发起进攻,使日军的部分力量意外遭到粉碎。百团大战最终迎来华北战局的全面胜利,同时及时地扼制了国民党的妥协危机。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八路军重创日军士气,毙伤日军2万余人,毙伤伪军5千余人。经此一战,全国人民的抗日信心被极大激发。
日军在这一战后动荡许久,日军司令官多田君因“囚笼政策”失败,滚回日本,换上了继任者岗村宁次。百团大战丰富了我军的作战经验,也为后续战争提供了有力的实践指导。
1944年春,抗日战争进入局部反攻阶段。战争成果显著。战斗后期,日军明显后劲不足,毛主席的持久战开始发挥神效。敌寡我众,日军在年复一年的持久消耗中,渐渐凸出战事短板。在中国军队艰苦卓绝的持久斗争中,于1945年9月9日,迎来抗战胜利的时刻。这天,岗村宁次在投降书上签字,日军灰溜溜地被赶回弹丸之地。
毛主席的《论持久战》等战事著作,终被实践证实是正确的。中国人民在他的引领下,走向和平时代。很多人在战后研读毛主席的《论持久战》,还以为是战后的军事复盘。但当他们看到著作的时间是1938年时,不禁陷入震惊之中。
旧日军参谋官看到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后,也不忍不住感叹毛主席的高瞻远瞩。《论持久战》堪称是日本侵华军队的噩梦。毛主席神之一手的《论持久战》,永远成为世界军事著作的典范之作,可谓是千古第一阳谋。
毛主席永远是人民心中的太阳,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党的100年,感念伟人毛主席,感念为国牺牲的革命烈士,感念为人民谋福祉谋和平的我党干部群众,向你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