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抽象”一词的出现频率出现得越来越高。与“抽象”相关的话题,不论在哪个社交平台上都有不俗的讨论度。人们不一定了解这其中的含义,但却又都忍不住点击相关的内容。

品牌们也是看中了这一营销方式在点击率上的优势,因此不少都加入到抽象营销的队伍中来。为何之前一直在亚文化圈盛行的抽象营销,一跃成为主流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解构主义

作为“抽象”的核心,解构主义能够分解营销内容的营销性质,提升营销内容的趣味性。这种弱化攻击属性、带有一些自嘲意味的内容,也迎合了人们宣泄情绪的需求。

社交符号

由于抽象本身是对原有内容的解构,消除过往的关联性。这种对语义进行重新组合的行为本身具有自由度,能够满足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自我解释权,以此来形成在社交媒体上的识别符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猎奇心理

猎奇心里的存在,让抽象内容永远不会缺乏自然流量。抽象营销的内容重构,本身就具有较高的讨论度,能够充分调动用户的好奇心与讨论意愿。

病毒式传播

“抽象”文化的独特感,使其在社交媒体上更容易作为一种模因进行快速传播,帮助品牌在短时间内带来大量曝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抽象营销爆火的背后我们不难看出,在流量为主导的时代,“解构主义”带来的文化解释权,能够在极端时间内提供巨大的讨论量。尤其是社媒平台兴起后,进一步降低了人们的创作门槛,让更多想法有了实践、传播的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许不是“抽象文化”成为了主导,而是在社交媒体时代,人们希望对自己所认同的事物有更多的“解释权”,不少品牌正是看重了用户的这一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