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共有35个集群上榜。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在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不仅展现了区域经济的创新活力,也为全球产业链的重构提供了新的视角。
先进制造业集群是围绕先进制造领域的企业和机构形成的合作共生网络,这些企业和机构在地理上相对集中,彼此之间存在密切的产业联系和技术合作。
先进制造业集群是提升全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区域根基。
产业带是产业集群在空间上的延伸和拓展,能够形成更加广泛的产业集聚效应。中国正在通过规划布局和建设一批重点产业带,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产业协同发展。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境电商的迅猛发展为产业带“出海”提供了新的机遇。据海关总署初步测算,2023年中国跨境电商出口达到1.83万亿元,同比增长19.6%。亚马逊、阿里国际站、Temu、SHEIN、TikTokshop、速卖通等平台纷纷推出助力产业带“出海”计划,推动了更多地方特色商品进入国际市场,助力企业全球化步伐。这种“跨境电商+产业带”的模式,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产业协同发展。
产业带“出海”也意味着相关企业在不断重构全球产业链。无论是参与到全球产业链分工的某个环节的企业,还是服装、纺织、小商品、轻工产品的消费品企业,都可以通过持续推进“走出去、引进来”实现企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
“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链协同作用日益显著
国际上与中国产业链紧密相关的国家和产业带众多,这些关联不仅体现在贸易往来上,还涉及到技术合作、产能转移、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
俄罗斯作为大宗商品的主要供应国,俄罗斯在石油、天然气和铁矿石、铝矾土等矿产资源方面与中国有着紧密的产业链联系。
澳大利亚是中国重要的矿产供应国,包括铁矿石、煤炭、铜等。此外,两国在农业领域也有广泛的合作,如农产品的进出口和技术交流。
巴西与中国在大宗商品市场主要体现在铁矿石、大豆等商品的贸易上。
日本在高端制造、汽车、电子、半导体等领域具有先进技术。两国在汽车零部件、电子产品等方面的贸易往来频繁。
韩国在半导体、显示面板等领域与中国的产业链合作也十分紧密。
德国是欧洲制造业的强国,与中国在高端制造领域的产业链协同作用日益显著。
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产能合作、贸易投资等领域展开了广泛合作。
非洲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庞大的市场潜力,而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等方面具有优势。
我们可以看到,产业链的优势互补与价值协同,促进了各国企业的持续成长。
产业链中下游国际竞争愈加激烈
在产业链中下游的国家和地区众多,这些国家和地区通常以制造、组装、加工等产业为主,并依赖于上游国家提供的原材料、零部件和技术支持。
印度在产业链中处于中等偏下位置,主要以低等技术产品制造为主。印度在纺织服装、电子产品组装等领域有一定的竞争力,并依赖于从中国等国家进口中间品和资本品。
越南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国家,以出口衣帽类产品和纺织原料为主。越南在电子设备行业也有一定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外商在东南亚的投资设厂。近日,英伟达与越南政府达成协议,决定在当地建设AI研究中心,通过建设AI基础设施和支持相关创企来推动越南的人工智能发展。越南将半导体列为国家战略产业。根据规划,2050年越南半导体产业的产值要达到1000亿美元。
墨西哥是北美洲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特别是在汽车、电子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墨西哥依赖于美国的零部件和技术支持,并在这些领域进行组装和加工。
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这些国家在近年来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投资,特别是在汽车制造、电子设备和机械制造等领域。它们作为欧盟的成员国,享有较低的关税和贸易壁垒,使得这些国家在产业链中下游具有竞争力。
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全球产业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产业链竞争力的“瓶颈”
我国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建立了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一体系涵盖了从原材料采集、加工,到高端技术产品研发和生产的各个环节。这种完整性使得我国能够满足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需要,包括生产各种主要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以及满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所需的消费品。
尽管我国工业体系完整,但在产业生态协同方面仍存在不足。
在部分产业集群中,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和联系不够紧密,导致信息传递不畅、资源配置效率不高。这限制了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也影响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响应速度。
区域产业链同质竞争现象突出。在一些地区,由于产业结构相似、产品同质化严重,导致区域间的产业链竞争异常激烈。这种竞争不仅降低了产业的整体效益,还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问题。
不同产业之间的资源配置不均衡,一些产业缺乏原材料、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导致产业协同发展受阻。
部分小微企业缺乏信息共享渠道,导致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无法及时获取市场变化和先进技术,影响了产业协同发展的效果。
在产业协同发展过程中,一些企业为了获得短期利益,不愿意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导致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受阻。
打造新一代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链在竞争中谋发展
C919大型客机投入商业运营、国产首艘大型邮轮正式命名交付等一系列案例,标志着我国在高端制造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尽管我国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未能掌握全部核心和源头技术。部分领域存在“卡脖子”问题,制约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需要对当前的产业链进行深入分析,明确各个环节的优势和劣势。这包括技术、资源、市场、人才等多个方面。
通过了解产业链的现状,可以更加精准地找到需要优化和升级的关键环节。
在明确产业链现状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识别各个环节之间的互补优势。这包括技术互补、资源互补、市场互补等。
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优化产业结构,避免同质化竞争。
相关产业区域品牌建设应当基于当地的历史文化、自然特征或资源禀赋,汇集成共同特征,提炼出统一调性,构建相应的企业品牌集群。
技术创新是重塑产业链的重要驱动力。需要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这包括引进先进技术、开发新产品、优化生产工艺等多个方面。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提升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和附加值。
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紧密对接是实现优势互补的关键。需要建立有效的对接机制,促进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合作。这可以通过搭建数字平台、开展产业对接活动等方式实现。
数字化转型是当前产业链发展的重要趋势。需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推动产业链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充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对产业链各环节的监控和管理,提高产业链的运作效率和响应速度。
在重塑产业链的过程中,需要注重绿色可持续发展。
着力补短板,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实施“一链一策”,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攻关。
制定有利于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和优化营商环境。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
随着时间的发展,我国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将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提升了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还将持续推动全球产业链的稳定和优化。
未来,随着全球产业格局的不断变化,我国先进制造业集群将为全球产业链的重构和升级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