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纲是两宋之际的抗金名臣、民族英雄。他是常州无锡人,祖籍福建邵武。政和二年(1112)进士,历经官职至太常少卿等。靖康元年(1126),金兵入侵汴京,李纲作为尚书右丞及京城四壁守御使,团结军民击退金兵,取得“汴京保卫战”的胜利。之后李纲遭投降派排斥诬陷,被派离朝廷。半年后的靖康二年年初,金兵攻破汴京,发生“靖康之难”。五月初一,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改元建炎,是为南宋第一位皇帝宋高宗。宋高宗赵构在舆论压力下起用李纲为宰相,但赵构一心求和,李纲七十五天就被免职,抗金措施也全被废除。建炎二年(1128)赵构贬谪李纲为单州团练副使,前往万安军(今海南万宁)。李纲离开朝堂,从湖南到进入广西,然后顺漓江、西江而下,途径康州。在当今皇帝宋高宗高宗赵构的潜邸康州,李纲有着怎样的心境?且看《李纲赋诗康州》系列。

李纲赋诗康州之四:德庆三洲岩

话说李纲在康州州城停留一段时间后,拜别知州陈熙,顺江而下,继续南下之路,从州城顺西江东下六十里是三洲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清代三洲岩图片

传说唐天佑三年(906年)春,康州进士李谨微到番禺上任,经过三洲岩时泊船靠岸。得遇仙翁,仙翁对李谨微说:“闻子笑吟,有观国之志。偶就子会,世将乱矣,宜高尚云林,以保天年。此去百年间,中原六合为家,然后可图子孙之善”。李谨微听了仙翁的话后,遂隐不仕。次年,唐朝灭亡。历经五代十国,近六十年战乱,直到宋朝胤统一全国,人们才知道仙翁所说“此去百年间,中原六合为家”的意思,认为大宋统一天下应验仙翁之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轼《三洲岩题名》拓本 湖北省博物馆藏(来源见水印)

熙宁元年(1068),广南东路提点刑狱周敦颐游览三洲岩,时任端溪县令许鉴因而建三洲书院。元符三年(1100),贬谪海南的苏轼遇赦北归,途中特别绕道至三洲岩留下题刻。同是游览三洲岩,两位先贤一位身居高位,一位获赦北归,其心情定然是喜悦的。如今,正在流放途中李纲也赋诗一首,抒发自己游览三洲岩的复杂心情。

玉乳岩

自晋康顺流六十里,有山巉然,临江下有岩洞,可容千人,轩豁平坦,景幽邃,石罅间滴泉,厥味甘冽,因目之曰“玉乳岩”,赋诗以纪其事。

鼓柁下端溪,停桡登巀嶭。

(“鼓柁” 和 “停桡” 两个动作,生动地描绘出诗人乘船顺流而下,然后停靠岸边,开始登山的过程。“端溪” 点明了地理位置,“巀嶭” 形容山势高峻,诗人简单几笔就勾勒出一幅行舟登山的画面,简单的行舟登山叙述背后,是李纲被贬谪流放途中的无奈漂泊。他从曾经的抗金核心人物,在政治斗争与求和派的排挤下,被迫远离朝堂,向着南方荒僻之地前行。这种行程的描写,透着一种身不由己的落寞。)

呀然岩洞开,俨若栋宇设。

(“呀然”一词,形象地表现出三洲岩洞口豁然开朗的样子,给人一种惊叹之感。“俨若栋宇设”运用比喻的手法,将三洲洞比作人工建造的房屋,突出了岩洞内部空间的宽敞和规整。这种比喻十分形象,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岩洞的宏大和奇特,仿佛置身其中,看到一个天然形成的巨大殿堂。在展现自然奇观之时,也暗示着李纲复杂的心境。岩洞的宏大规整,恰似他曾经理想中的朝堂与国家秩序,他曾试图构建稳固的防御体系抵御金兵,就如同这天然的岩洞有着规整的结构可容纳众人。然而如今,他被排挤在外,只能在这偏远之地观赏岩洞,心中的失落与对往昔的追忆交织。)

千夫可还揖,放步靡凹凸。

(“千夫可还揖” 通过夸张的手法,极言三洲岩洞的宽阔,可以容纳众多的人相互作揖行礼,强调了岩洞空间的广阔。“放步靡凹凸” 则描绘出洞内地面平坦,行走起来毫无阻碍的特点。这两句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岩洞的宽敞和平整,使读者对岩洞的内部环境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体现出诗人在游览过程中的细致观察。)

玲珑四壁间,一一幢旆列。

(“玲珑”一词体现出岩壁的精巧细致,“一一幢旆列” 运用比喻,将岩壁上的形态比作一列列的旗帜,形象地描绘出岩壁的形状各异、错落有致。通过这两句,诗人将岩洞四壁的奇妙景观展现在读者眼前,仿佛一幅精美的画卷,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岩洞的幽深和神秘。)

谁令胚浑初,凝结有罅缺。

(诗人开始对岩洞的形成展开遐想。“谁令胚浑初” 以问句的形式,引发对岩洞最初形成的思考。“凝结有罅缺” 则是诗人对岩洞形成过程的猜测,想象它是在天地初开、混沌凝结时留下的有缝隙和缺口的产物。这种对自然景观形成的追根溯源,体现了诗人的哲学思考和丰富的想象力,也为岩洞增添了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氛围。)

当年补天手,不顾山石裂。

(此联延续上一联的遐想,运用女娲补天的典故。诗人想象当年女娲补天的时候,没有顾及山石裂开,从而形成了眼前的岩洞。这种用典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也将岩洞与神话传说联系起来,进一步强调了岩洞的古老和神奇,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在游览过程中的思绪万千,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古老的神话故事。从对岩洞形成的遐想和神话典故的运用中,可看到李纲对自身命运的思考。他以女娲补天喻自己曾在北宋危亡之际奋力挽救,却因朝廷内部的分裂与求和派的破坏(如同山石裂开)而失败。)

镌镵馀旧痕,琐碎委环玦。

(“镌镵馀旧痕” 描绘出石壁上有雕刻或开凿后留下的旧痕,这些痕迹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琐碎委环玦” 则将这些痕迹比作琐碎的玉环玉佩,形象地表现出痕迹的形状和质地。通过对这些旧痕的描写,诗人让读者感受到三洲岩洞所经历的岁月沧桑,也增添了岩洞的历史厚重感。)

五峰近龙渊,无乃通贝阙。

(“五峰近龙渊” 描绘出岩洞附近的五座山峰靠近龙渊,给人一种雄伟险峻的感觉。“无乃通贝阙” 则是诗人的猜测,怀疑这些山峰是否通向传说中的贝阙(龙宫)。这种联想再次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将现实的山水景观与神话传说相结合,使诗歌充满了奇幻色彩。)

试求玉函书,何异探禹穴。

(“玉函书” 是传说中仙人的秘籍,“探禹穴” 将探寻玉函书与探寻禹穴相类比。禹穴是大禹藏书的地方,传说中蕴含着深奥的知识和智慧。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知识、智慧或者某种救世之道的探寻之心,同时也反映出他在困境中仍然心怀壮志,想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渴望找到救国之策,如同探寻玉函书、禹穴般,可现实却是被流放,远离政治中心,只能在这岩洞中发出对历史沧桑和个人命运无常的感叹。)

涓涓乳泉滴,灿灿冰玉洁。

(描写岩洞中泉水的特点。“涓涓乳泉滴” 描绘出泉水细细流淌、一滴一滴落下的样子,“灿灿冰玉洁” 则突出了泉水的色泽如冰玉般洁白纯净。这两句从泉水的流动状态和颜色两个方面进行描写,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泉水的清澈和洁净,也为后文对泉水口感和声音的描写做了铺垫。)

清声落嵌窦,自中琴筑节。

(着重描写泉水的声音。“清声落嵌窦” 形象地描绘出泉水滴落在岩洞的孔洞中发出清脆的声音,“自中琴筑节” 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泉水的声音比作琴筑演奏的节奏。这种比喻生动地表现出泉水声音的悦耳动听,让读者仿佛能够听到那清脆的泉水声在岩洞中回荡,给人以美的享受。)

尝之味甘芳,涤我肺腑热。

(描写泉水的味道。“尝之味甘芳” 直接写出泉水尝起来甘甜芬芳的口感,“涤我肺腑热” 则进一步强调泉水的清凉可以消除诗人肺腑中的燥热。这两句通过味觉描写,让读者感受到泉水的美味和它给诗人带来的清爽感觉,同时也暗示出诗人在困境中,这股清泉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慰藉他的心灵。)

琼浆笑裴航,石髓谢王烈。

(运用典故来衬托泉水的美妙。“琼浆笑裴航” 和 “石髓谢王烈” 分别涉及裴航和王烈的故事。裴航得到仙人的琼浆,王烈得到石髓,诗人认为眼前的泉水比他们所得的琼浆和石髓还要好。通过这种对比和用典,更加突出了泉水的美妙独特,也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使读者在了解典故的基础上,更能体会诗人对泉水的赞美之情。)

峤南瘴疠乡,有此云腴冽。

(“峤南瘴疠乡” 指出此地是南方充满瘴气和疫病的地方,身处 “峤南瘴疠乡” 这一恶劣环境,如同北宋王朝陷入金兵侵略的困境。“有此云腴冽” 则强调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有如此甘美清凉的泉水是非常难得的,就像他内心深处对美好事物的坚守。这两句形成对比,体现出泉水在这片土地上的珍贵价值,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在流放途中对这一美好事物的珍惜。尽管遭受贬谪,李纲仍能发现自然之美,这是他在苦难中的一丝乐观与豁达,也是他不屈精神的体现,不被困境完全磨灭对生活的感知。)

青葱松桂阴,景物助幽绝。

(“青葱松桂阴” 描绘出松树和桂树郁郁葱葱,形成一片阴凉的景象。“景物助幽绝” 表明这些景物增添了岩洞周围环境的幽静和绝美。诗人通过对周围植被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岩洞所处环境的清幽,让读者感受到整个画面的和谐与美好。)

岂无会心人,来游共旌别。

(诗人发出感慨,难道没有志同道合的人来这里游览,一起欣赏和分辨这美景吗?这体现了诗人渴望有人能够理解他对这片美景的欣赏和赞美,也流露出一种孤独之感,在这偏远的地方,他希望有知音能理解他对美景的欣赏,实则是渴望有人能理解他的政治抱负与爱国情怀。)

题诗制佳名,聊以纪岁月。

(表明诗人写诗的目的。“题诗制佳名” 是说诗人通过写诗为三洲岩命名为玉乳岩。“聊以纪岁月”则强调这是为了记录这段时光。在被贬谪的困境中,诗人通过为岩洞题诗来寄托自己的情感,记录自己的行程和心情,这也体现了诗歌在诗人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是他抒发情感、记录生活的方式。他在孤独流放途中,以诗记录自己的存在与心境,也是对自己这段特殊经历的铭记,他虽被朝廷抛弃,但不愿被历史遗忘。)

碧落遥相望,千里未磨灭。

(李纲遥望天空,表达出一种信念。尽管他被贬谪千里之外,远离政治舞台,但他的爱国情怀、他对自己信念的坚持不会被磨灭。他如同在黑暗中仰望星空,即使身处困境,依然怀着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自身价值的坚信,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再次为国家效力,或者至少让自己的精神和事迹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痕迹,不被岁月尘封。这两句诗在结尾处升华了诗歌的主题,体现出诗人的高远志向和不屈的精神。)

总的来说,李纲这首诗在描绘德庆三洲岩的奇妙景色时细致入微、生动形象,同时巧妙地寄托了自己身处特殊时期复杂的情感心境,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使诗歌富有韵味与感染力,既展现了自然之美,又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情怀与个人的身世感慨。全方位地展现了他在特定历史时期,因抗金被排挤、遭流放等经历而产生的复杂心境,既有失落、孤独与无奈,又有乐观、豁达与坚守,更有对未来的一丝期许与信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注释有误,岩旁是观音庙并非濂溪书院

宋代宰相李纲与康州知州陈熙同游德庆香山

2024-12-03

宋代宰相李纲盛赞德庆:开府映番禺 景物冠南州

2024-11-24

宋代抗金宰相李纲笔下的德庆锦石山

2024-11-20

端溪文史创建于2015年9月,立足于发掘德庆人文历史,放眼泛德庆地区(即德庆曾经管辖过的包括今封开、云浮、郁南、罗定、信宜等地)以及肇庆地区乡土史情。你关注我,我致力于追寻历史本源。欢迎读者转发分享。在这里,您可以阅读许多关于德庆乃至肇庆人文历史的文章,希望能让您更加了解德庆(肇庆)历史,帮助您深入研究德庆(肇庆)文化。

其他公众号转载本公众号原创作品需取得授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