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为阻击老蒋支援锦州的部队,我军决定在塔山地区设置防线。这是一场至关重要的战役,决定了我军在东北战场的战局。
而在这场战役中,程子华用自己高超的指挥能力,将敌军牢牢阻拦在了防线之外。
程子华是怎么布防的?为什么要这样布置防线?
斗争到白热化阶段
1948年国共两党在东北的斗争,已经到了最终决战的时候。我党从一开始的被逼后退,到了后来的主动出击,现在已经和国民党打得有来有回。
此次我军的目标,就是东北的交通枢纽——锦州。锦州不是一个很大的城市,但它的地理位置却十分重要。
占领了锦州,就意味着遏制住了东北交通的咽喉。到时候国军想调兵遣将,都会因此受到影响。所以锦州至关重要,我军必须拿下。
然而我军想要拿下锦州,老蒋自然也想坚守锦州。锦州在老蒋手里,我军的行动就会受到限制。
而国军本身就比我军兵力强大,一旦锦州被他们占领,我军将会陷入非常被动的地步。
所以拿下锦州对我军来说,是必须要做到的事情。但在我军进攻锦州的时候,老蒋一定会派人来阻止我们,甚至会将我军一网打尽。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我军必须要将老蒋派来的部队挡住。起码在锦州被攻下之前,这些部队不能突破阻击的防线。
至于应该在哪里阻击,东野经过研究后发现,塔山是最好的阻击地点。塔山位于锦西和锦州之间,是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庄。
在塔山以西,有着附近唯一的高地白台山。作为山与海之间最狭窄的地方,这里最宽的地段不过12公里。而且此地地势平坦,没有任何地理优势。
可即便是这样,这片地方却是敌军驰援锦州的必经之路。只要在这里将敌军堵住,锦州的敌人就不在话下。
然而老蒋既然不想放弃锦州,用来支援的部队肯定不简单。支援锦州的部队是西进兵团,他们的司令员是廖耀湘。
此人在国民党内名气很大,在抗日战争中多次立下汗马功劳,被称为“廖老虎”。而他的西进兵团中,还有国民党五大王牌军中的两个。
由此可见,老蒋对锦州是多么看重啊!
西进兵团的战斗力强大,也注定了塔山阻击战的艰难。在总部的命令下,四纵和十一纵先后奔赴作战地点,开始制定作战计划。
然而在这个时候,军队里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高地还是平地
前面我们说到,塔山地区地势平坦,并不是一个打阻击战的好地方。它周围唯一的高地,就是西边的白台山。
而总部给他们下命令的时候,只说了一句话:务必坚守塔山。至于怎么坚守,用什么样的方式坚守,总部是一句话都没有说。
两支纵队到达塔山之后,第一时间就是熟悉地形。在布置防御的时候,军中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是凭借白台山高地布防;一种是凭借塔山村驻防。
这两种方法,都有它们的优势和劣势。高地布防易守难攻,可以更好地杀伤敌人,对敌人造成较大的威慑力。
但高地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如果敌人围而不攻,用其他兵力主攻塔山,那就很难转移兵力支援。到最后,很可能两边都守不住。
就像千年前,马谡奉命驻守街亭的时候。当时马谡就是不听手下人的劝告,一意孤行上了南山拒守,而不是在山下的城镇。
结果张郃包围了南山,断绝了蜀军的水源。马谡进退不得,只能被困南山,最后被张郃打败。要不是王平扰乱视线,蜀军的损失可能更严重。
因此,在山上驻防不可取。但要是在塔山驻防,又没有地形优势,防御工事全靠战士自己挖,还无法抵御炮轰。
和我军相比,敌人的重火力和空中火力有着很大的优势。如果敌人先用炮轰阵地,再用飞机扫射,我军很可能守不住。
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但代价都是我军无法承受的。那到底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战术,布置什么样的防御战线呢?
由于两方人马坚持自己的意见,所以程子华选择了请示总部。而总部给出的建议也很简单:使用梯次防御,建立纵深防线。
所谓的梯次防御,就是将防御战线分为几个梯队,每个梯队布置相同的人。这样一来,一旦前一道防线被攻破,就能立马撤到后一道防线里。
得到指示后,程子华马上开始安排战术。然而实际应用起来,他发现梯次防御还是有很大缺点的。
就说布置的这几道防线,每道防线人数都一样。一旦敌人海陆空同时进攻,我军每道防线上损失的人基本都差不多,完全达不到减少损失的目的。
尖锥形梯次防御
程子华知道这样不行,他必须转换防御方式。但在当时来说,梯次防御方式已经是最好的防御方式了,一时间找不到更好的方式。
然而敌人的进攻十分猛烈,我军遭受了很大的压力。再这样下去,我军恐怕守不住塔山防线。
我军处境十分糟糕,程子华决定亲自前往一线。
他来到前线之后,仔细询问了部队的伤亡情况。结果和他想的差不多,在敌人海空两军的进攻下,我军几道防线的伤亡基本齐平。
他站在地图前看了很久,只为找出一个合适的防御阵型。
根据敌人进攻情况和我军的防御阵型,程子华发现了一个问题。敌人的进攻范围其实很大,基本上就是大范围火炮覆盖。
但由于距离的原因,最后一道防线损失是最小的。而第一道防线的战士不仅要阻击敌人,还要面对炮轰,损失算是最大的。
可如果将第一道防线的大部分人放在最后一道防线上,就能有效减少战士们的牺牲。基于这个想法,他重新组织了防御战线。
将原本平行的梯次防御,改成了尖锥形的梯次防御。第一道防线的部队很少,可能只有一两个班,越往后的防线人越多。
敌人炮火覆盖率最高的,还是前几道防线,后面的覆盖率并不高。这样一来,不管敌人使用多密集的炮火,对我军造成的伤亡都是有限的。
不过这种防御方式,第三道防线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前面的防线人数少,敌人密集冲锋很可能直接占领阵地。
但在敌军稳固阵地的时候,就是我军用来反击的时候。每一道防线的阵地被占领,这个稳固阵地的时间差,就是我军反击的最好时间。
利用这种方式,我军成功将敌人阻击在了塔山外。程子华的尖锥形梯次防御,成了这场战役胜利的关键。
而我军在阻击敌人的时候,敌人却在忙着夺权和甩锅。打赢了他们就争夺指挥权,打输了就互相甩锅,互相指责对方。敌人乱成一锅粥,而我军聚成一股绳,敌人又怎么能赢得了我军呢?
他们不仅没有民心,甚至自己内部都无法齐心 ,所以失败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