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卖车拼实力,销售靠技术”,但在增程车市场上,这个规律似乎失灵了。

因为明明问界的技术一看就很厉害,智驾水平高出一大截,可偏偏销量却和理想差了很多。

相反,理想汽车一直被业内人诟病,觉得技术不行,却稳坐新势力销量的冠军。

为什么会这样呢?背后的原因在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提到这个问题,或许很多人会异口同声地说:

还不是理想做得早,大家先入为主了,认可了这个品牌!

确实,理想的“早”是它的一张王牌。

毕竟,早期的市场上,增程车的概念还不够明确,理想的出现几乎填补了一个空白。

它一边借着“增程”的优势,稳步打破纯电车的续航焦虑;

一边又带着“科技感”的外表,成功吸引了一批消费者。

在借助“冰箱彩电大沙发”这样的利器,一下就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

就这些东西加起来,想不大卖都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说它完全靠“先发优势”也不完全公平。

因为增程这个东西,不是什么新鲜事物:

早在 2010年,雪佛兰就推出首款量产的增程式汽车Volt,正式标志着增程式汽车开始进入市场。

但雪佛兰获得了先发优势吗?并没有啊!

此外,问界也不算晚入场,还有华为的加持,怎么看都不像会“吃亏”的样子。

所以,问题的根源,可能和“早晚”的关系不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我看来,核心原因,可以在于问界的定位太模糊了。

说白了,它的技术的确一流,智驾驶系统也比理想的要先进得多...

但问题是,如何去定义这个品牌呢?

是家用车、操控车,还是性能车?似乎都很难给它一个明确的标签。

唯一能让大家记住的,可能就剩下“智能化”这一点。

但智能化,这并不独属于问界。

包括阿维塔、智界、享界在内的品牌都有,都用的华为的智驾和座舱,且难分伯仲。

这样一来,情况就很尴尬了。

因为找不到一个“非买问界不可的理由”,如果冲着“智能化”去的,候选对象还很多。

自然而然地,销量也就被分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理想汽车就完全不同了。

它的定位简单明了,就是“家用SUV”。

甚至在官网上,标语就很直接:“创造移动的家,创造幸福的家”。

就是这么清晰的定义,消费者一看就知道,理想到底是做什么的,买它是为了什么。

也正因为如此,理想几乎成了“家用增程SUV”的代名词。

靠着这个简单而直接的定位,所以它也在市场上,获得了巨大的竞争优势。

消费者不再困惑,也很容易做出决定!

更不容忽视的是:文界的长板并没有那么长,理想的的短板也没那么短。

说白了,你说问界的智驾很牛,超过理想很多吗?似乎也不存在。

现在市面上,车辆的智能驾驶水平,都卡在L2级别。

也就是说,高速/高架路上,大家的表现差不多——什么变道、自动超车这样的基础操作,都能轻松应对。

但到了城区,可能问界强一些,但意义又不大了。

因为城区的路况复杂,人多车多,万一出问题,责任就太大了。

说到底,智驾撞到人或者车了,负责任的还是自己,不是车企。

考虑到这个硬伤,智驾暂时还不会成为决定性的因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细节方面李想还做得更好,大家自然更喜欢了。

说到底,以外观来看,L 系的家族设计可以说是“集大成”了。

你想自己都不知道怎么改了——只能套娃。

至于内饰,理想配配色,豪华感的塑造,也会好上一些。

车机清晰度、触感,甚至是材质的选择,都更加注重舒适性和豪华感的提升。

每个小细节的打磨都做得很到位,消费者坐进去就能感受到,“这是一个高档次的移动空间”。

反观问界,倒不是说不好,而是同等价位来看,确实还是略输一筹。

这些综合因素一叠加,自然而然的,理想的销量就上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了这么多,简而言之就是:

理想能够脱颖而出,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优势,而是因为它精准的市场定位和细致的消费者洞察。

问界尽管有强大的技术实力,却在市场认知和细节打磨上失了先机。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这些点恰好是非常重要的——毕竟,选车不仅是买技术,而是买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