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被收录于小学语文课本的《二十四节气歌》,相信很多人耳熟能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将运动轨迹分为24等份,每一个等份为一个节气,即二十四节气。它是中国人在观天察地、认知自然的实践中创造发明出的一套科学时间知识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先秦《尚书·尧典》中即有“日中”日永”“宵中”“日短”的记载,相当于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吕氏春秋》则出现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等称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十四节气第一次得到最完整的表述、计算和记载,是在《淮南子》中。淮南王刘安对天象星宿进行测量,划分节气,至今已有2159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6年,二十四节气从“中国非遗”走向“世界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利用好二十四节气
  也成为中国人对全人类的郑重承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浓缩了传统文明的高度智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值得也必须加以保护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保护二十四节气的过程,既是进一步培育、壮大民族自信心的过程,也是进一步加强、提升与其他民族文化沟通交流的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漫漫历史长河中,二十四节气形成了诸多民俗,尽管带有各自地域色彩,但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一以贯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保护二十四节气,也是保护二十四节气背后所蕴含的“天人合一观”,这将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文/光明日报 漫画/杨仕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