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Pexels

当孩子有社恐问题时,经常会出现孩子对其他人,有很多灾难性的想法,如别人是怎样看待我的......这种敏感是怎么造成的呢?

孩子厌学社恐并不只是孩子出了问题,是整个家庭系统都出现了问题

孩子最早的人际互动,来自于养育者,一般是父母。当孩子要去猜测外面的人是怎样想我的,思维方式往往有一个模板。这个模板就是成长经历中,和父母的相处经验。

如果孩子想获取父母的认可比较难;亦或者说,父母以比较挑剔的状态去养育孩子。

长期以往,孩子自然而然也就会推测:其他人在和我交往的过程中,是比较挑剔的,他们很容易看到我身上的问题,而不容易看到我身上好的一面。而他们一旦看到我做的有哪里不太好,立刻也会对我产生不好的观感。

当孩子有这样的潜意识后,自然也就会出现回避性的行为。一开始还可以保证尽量不出错的完成事情,小心翼翼地维护好形象和利益。但随着课程变的更难、人际关系更加的复杂,抑或是出现了迎头一击的重大型事件。

这时,孩子的回避机制可能会启动,来保护自己尽量不受伤害。

高敏感,又在苛刻养育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来说,要时刻保证自己的正确性,同时,要不断揣测身边人在想什么,不断反思自己有没有做的不好的地方。

自然而然,孩子就很难在和同伴、父母的相处过程中,找到快乐的感觉,孩子的感觉可能就变成:和别人相处很累、很辛苦。

社交退缩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了。

家庭和学校之中的负性强化、正向循环

大家可能会观察到一个现象:当孩子特别喜欢某个老师时,上这个老师的课,就会特别开心,甚至很多时候孩子不需要付出太大的努力,就可以在某些课程学的很好。

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更容易在这个老师这里,得到认可。”付出得到了看见,内心中正向的反馈,就会持续刺激孩子,不断地在这个方向上努力。

与之相反的是:如果我已经做的很努力了,对方依旧没有认可,反而是各种挑毛病,自然而然也就会想着逃避互动。

在孩子早期,最常用的回避方式是撒谎,以此来回避即将到来的惩罚。

面对孩子撒谎时,父母可能会通过更严重的惩罚,来让孩子屈服。

孩子骗不过父母,就只能想办法,让自己尽可能完美,以此来逃脱可能被惩罚的恐惧。随着长大,回避行为就会比较多。

还有很关键的要素,就是父母的标准也在不断变化。父母看到孩子做的好,会继续提高要求,来鞭策孩子。但是孩子维持成绩,本身就很不容易了。

这个时候,就会产生厌学拒学相关的问题。甚至很多孩子还希望获得抑郁的诊断,这样就可以心安理得的待在家,回避无法面对的痛苦。

生活在低权力位置上的孩子们

生病前,孩子往往是家庭地位里权力的最低位者。父母掌握着经济大权,房子、车子、学费......

当父母无法意识到要平等对话时,就很容易产生对孩子无意识的压迫。

在学校里也是一样的。老师是班级权力的掌管者,当老师行使自己的权力去管制时,孩子是完全没有话语权的。

因此,当很多孩子最终受不了时,就只能通过生病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确实有权利,可以不被剥削一段时间。医生白纸黑字开出来的证明,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无法反驳这一点。

孩子的低权力位置,同样可以解释,孩子为何在父母降低要求后,他们对自己依旧要求很高。

父母的权力位置是比较接近的,当父母吵架时,往往可以互相宣泄出对彼此的愤怒。但孩子同时处于父亲和母亲之下,就很容易在做的不好时,同时被父亲和母亲集火。

因此,孩子为了生存下来,就一定要给自己提前制定好生存规则。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发现我做的不好之前,我就已经发现自己的不好了。”

赶紧把自己的不好解决掉,这样,就可以逃避可能到来的惩罚,或者一些糟糕的感受。这也就是为什么生病的孩子,往往对自己的要求都很高。

这是他们在家庭和社会中,赖以生存的法门,对自己的高要求可以避免很多可能的灾难性事件。

生活中很多问题,之所以在产生不好的影响,是我们没有看到它背后的运作规律。很少会有父母想要主动伤害孩子。

当我们没有意识到一些事情的时候,对孩子的伤害就变成了无意识且很难避免。而当我们想要挽救的时候,发现是那么艰难和无效。

12月20日,刘涛老师的第2期厌学拒学家长课开课了!

当“无条件接纳”并不能解决孩子问题时,我们可能需要寻求更多超出自己认知的方法。刘涛课程聚焦为何孩子会厌学拒学,我们要如何支持,为何认知行为疗法对拒学厌学有积极作用的维度,支持家长。

刘涛老师第二期拒学厌学心理课堂即将在12.20日,本周五开课,欢迎一起学习,不做焦虑家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注渡过,倾听患者心声,了解精神健康知识,寻找更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