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发展轨迹,往往与人口数量的变化高度相关。历史上如此,现在与未来也必将如此。
据悉,2023年末全国人口14096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08万人。我国人口已经连续两年负增长。
尽管统计数据经常互相打架,和总是关键时刻坏掉的监控一样,已成为难解的当代之谜,但背后的结论却没有改变,中国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彻底打破各类专家“放开二胎、三胎后出现婴儿潮”的错误预言。
对此,当网络上各类“人口神教”和“计生党”因人口问题而大肆笔战,争论中国未来命运。
人口问题确实值得被关注,因为,从中国历史上看,每一次人口危机,同时都是经济的危机,也是社会的危机。正如葛剑雄先生所说:“就像国民应该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一样,中国公民都应该了解中国人口发展的历史。”
◎ 每一次人口危机,都可能是社会的倒退
世界人口骤减时期,往往伴随着“战争、瘟疫、饥荒和死亡”,这方面中国也不例外。但是中国的人口变迁逻辑又有着很大的文化独特性——既关乎权力的继承逻辑和博弈规则,又关乎底层的生存逻辑和游民文化。
这两个原因导致历史上中国人口的起伏变化,总是与朝代更替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人口骤减时期,都会发生人道主义危机,都必然和大灾难有关——不仅是天灾和战争。
◎人口“结构性风险”,重构家庭和人伦底线
与历史相比,现代国家人口负增长则又多了一个原因:“都市病”。城市生活的压力,生活欲望的追求,都压制着人口的增长,这方面问题中国也不例外。但是中国还有以下魔幻现实:
· “最佳避孕药”:房价和彩礼齐飞,背后是中国男女比例巨大失衡的历史之谜;
· “421结构”:四个老人,一对父母,一个孩子,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倒金字塔支撑结构,重心摇摇欲坠;
· “六个钱包”悖论:六个老人给一个孩子买房,一个孩子给六个老人养老,个人财富转了一圈莫名全部消失,这样的人生恍若一场“骗局”......
◎人口,究竟是繁荣的象征,还是社会的负担?
对这个问题,国人太有发言权了,尽管答案也许是分裂的、甚至矛盾的。
建国初期,大部分人笃信人口一定是繁荣的象征:“人多力量大”“且有助于社会化大生产”。因而,当时任何对“人口繁荣论”怀有异见者,都容易被视为危险的,图谋不轨的“阶级敌人”。
不过,70年代后,随着人口过度增长的恶果显现,严格限制人口数量的计划生育又成了全社会的“共识”,甚至有些极端分子认为“宁添十座坟,不添一个人”才是爱国的表现。
而今天,人们对“人口的态度”似乎呈现一种多元的趋势,绝大部分人的概念里,这个问题早已不再重要了。人们更倾向于针对“自身情况”进行选择,这也是为什么政策一再“利好”,很多人也不愿生二胎、三胎的原因。
实际上,人口问题绝非可以简单定义,但也不应“等闲视之”,因为它不仅关乎种种民生问题,更与每个人的权利、甚至一个国家的兴衰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