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义海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无法想象,40多年前,我们家乡的城镇人口每人每月只能得到三两食用豆油的供应指标,而外省市大都是半斤豆油。食用豆油很短缺,猪肉当然也就成了稀罕物,那时猪肉每人每个月凭票只能买到半斤。如此清贫的日子迫使人们开始想各种办法来弥补,从外地捎猪肉回来便是一大出路。
从外地捎肉当然也非易事,首先你得有去外地的条件,像跑船的船员或列车员以及经常出公差的人才有这方面的便利条件;其次,外省市的猪肉也是供给制,只有熟肉或有的边角余料不要票证;另一个办法,就是到乡下集市高价买。而我家对面的邻居老曲叔头脑就很灵活,他的老家在山东蓬莱,山东是农业大省,当时乡下人家比较紧缺的是面碱、肥皂、小苏打等物品。我们辽南这边尽管对这类物资也实行供给制,但供需之间并不是很紧张,于是老曲婶子就向相处较好的邻居各家借工业物品购买本,等到把这类物品攒得差不多了,曲叔就背到蓬莱老家去兜售。然后再买些猪肉回来,这些猪肉无疑都是以板油、肥肉为主。没有冰箱的年代,这些肉拿回来就要马上放到锅里熬出油来。那时住房条件差,各家厨房都在走廊,老曲家炼油发出的香气馋得我是直咽口水。不过曲叔曲婶也不白借购买本,常把熟肉滓等拿给我们一点尝尝。
我家没有与外地接触的条件,看到人家都有门路,猪大油能攒上一坛子,母亲很是无奈,总念叨咱家的孩子肚子里没有油水,真是太亏了。然而有一天终于传来一个好消息,二姐要因公出差去上海了。那时谁要是能去大上海比今天出国还要令人羡慕,能大开眼界不说,还能捎回挂面、糖果、肉类等紧俏物品。二姐回来下船那天,我和弟弟以及邻居小伙伴们凌晨5点多就推着车子在港口码头静候。见面时,我第一句就问买到肥猪肉了吗?二姐说买到的是咸肥肉。
原来上海的生咸猪肉可以随便买,香肠等熟肉制品也是如此,可是后者较贵我们消受不起。二姐买了很多咸肉,还包括捎给邻居们的。
咸肥肉炼出来的大油尽管比新鲜肉略有逊色,可是这也是很让人羡慕的啊。我记得很清楚,在家乡即便买咸肉也是凭票的,不过能给予优惠,半斤的票可以买到一斤。母亲把咸肥肉切成小块放到水里多泡会,这样可以减轻咸味,然后放到铁锅里开炼,她笑盈盈地跟我们说,咱家这半年可以增加油水了。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人们已经不愿意吃猪大油了,怕胆固醇高、油腻堵塞血管、脂肪肝等。大家都转向了吃植物油,除了常见的豆油、花生油外,还有葵花籽油、橄榄油、菜籽油、玉米油、亚麻籽油等不一而足的高档油。而我则不同,依然吃猪大油,我就觉得用猪大油炒出来的菜肴格外香。昔日的咸猪肉现在是彻底拜拜了,因为那个肉口感很差、缺少香气,不过也是一代人挥之不去的印记。
喜欢就点个赞吧!
编 辑:王春馨
美 编:林月
责 编:宋子光
出 品:金普新区融媒体中心
偷得片刻之闲
与您悦读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