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30日,冀热辽军区第十六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率部攻破山海关,之后迅速向辽西挺进,9月15日,曾克林乘坐苏军马林诺夫斯基元帅派出的专机来到延安。当天下午他汇报了东北的形势,经过讨论,中央最终确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决策,这个决策是非常重要的,使我军开创东北根据地有了先机。
曾克林出关之初只有二千多人的部队,后来发展的很快最多的时候有六万多人,沈阳的苏军也将苏家屯军火库移交给了我军,这让曾克林产生了错觉,他认为苏军会将所有兵工厂和装备都移交,于是他过于乐观的称我军部队进入东北的时候可以不用携带武器,直接开到沈阳附近再补充装备。
于是,后面陆续挺进东北的部队,被要求除带最少数之自卫武器外,均可空手渡海,到东北可领到足够之武器。军委随后补充称“后继渡海部队可少带武器(带半数自卫即够)”。
携带轻武器出关的要求是基于东北有充足的武器,各出关部队也大都执行了这个决定,以出关部队最多的山东军区为例,出关的6万多人大都将重武器留给了当地选择轻装出发。
不过有一支部队在出关时却选择齐装满员,即新四军第三师,9月23日,军委命令新四军第3师主力进军东北,9月28日第三师主力3.7万余人,在师长黄克诚、副师长刘震、洪学智等指挥员的率领下,分作两个梯队快速行军,在11月25日抵达锦州附近。
对于只携带自卫武器入关的要求,第三师师长黄克诚没有执行,他对东北到处是武器和物资的说法持谨慎的态度,他下令第三师各出关部队带齐武器装备和充足的弹药,考虑到东北的气候,黄克诚还要求部队带上过冬的棉衣出发,黄克诚认为几万大军如果准备不足而去一个陌生的地区,这是很危险的。
事实证明,东北有充足的武器弹药和物资的说法随着形势的改变而成为了不可能,1945年10月18日,杜聿明被任命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在国军部队陆续到达后,11月14日,杜聿明下达了向山海关进攻的命令。而与此同时,苏军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开始限制我军出关部队武器装备的获得,苏军不准我军进入大城市,不准我军接收日军留下的武器装备和军用物资。
曾克林在沈阳搜集的武器弹药绝大部分都分配给了在东北扩编的部队,但是这些部队素质差、忠诚度低,据统计在之后的战斗中先后叛变者共约4万余人,也就是说大部都叛变了,如果这四万人的装备能给出关的我军主力,那么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一方面苏军限制武器装备的获取,另一方面出关部队也面临着没有稳固根据地的困境,缺乏补给。以山东军区第7师为例,出关的8000多人在1945年11月到达兴城后,林彪吃惊的发现,该师除了严重缺乏武器弹药外,指战员们还穿着单衣,好多战士在长途行军已经把鞋子走烂了,但是却无法得到补充。
黄克诚指挥的新四军第三师成为出关部队中人数最多、装备最齐全、战斗力最强的一支部队,当然其他部队主要还是由于武器弹药的缺乏严重影响了战斗力。
后来东北我军进行了改编,先后成立了十二个纵队,而属于主力纵队的二纵(后改编为第39军)和六纵(后改编为第43军)就是新四军第三师的老底子。
黄克诚对东北的重要性很早就认识到了,在1945年9月14日,他就以个人名义向中央发电,提出《对当前局势和军事方针的意见》,建议立即派部队赴东北,并应尽量多派,“至少应有5万人,能去10万人为最好”,以创建一块大的战略根据地。
可以看出黄克诚是非常有战略眼光的,他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也是我军三十六个军事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