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言

2024年12月8日,巴黎圣母院重新向公众开放,这一消息瞬间传遍全球。

五年前的那场大火仿佛还在昨日,而今天,这座哥特式建筑又以其不朽的姿态屹立在塞纳河畔。

修复过程中,中国团队的贡献引起了广泛关注,他们不仅带来了独特的技术,更展现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合作精神。

然而,当我们为巴黎圣母院的重生欢呼时,不禁让人想起另一个遥远的文化遗产——圆明园

两个遗产,两种命运,有生之年我们还能看到圆明园重现往日的光辉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巴黎圣母院重新开放

2023年12月8日,沉寂多年的巴黎圣母院终于重新向公众敞开怀抱,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清晨的圣母院前广场上,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人们兴奋地交谈着,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官方要求提前两天在网上预约,但这丝毫没有减少人们的热情,预约系统刚一开放,名额就被瞬间抢光,仿佛一场虚拟的抢购大战。

走进教堂,人们不禁屏住呼吸,高耸的穹顶,精美的彩绘玻璃窗,每一处细节都诉说着这座建筑的沧桑与辉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细心的参观者依然能够察觉到一些微妙的变化,这些变化无声地诉说着四年前那场灾难性的大火。

2019年4月15日,巴黎的天空被浓烟笼罩,熊熊烈火吞噬了圣母院的屋顶与尖塔,将这座始建于1163年的哥特式大教堂推向了毁灭的边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一刻,不仅是法国,全世界都为之震惊和悲痛,圣母院不仅是一座宗教场所,更是法国乃至整个欧洲文明的象征。

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了无数文学艺术作品的灵感,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幸,在灾难中仍有一线希望,三大玫瑰花窗和其他珍贵文物奇迹般地幸存下来。

修复工作

法国总统马克龙立即承诺要修复圣母院,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合作,中国成为第一个与法国达成修复合作的国家,展现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合作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修复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目标是让圣母院恢复到火灾前的原貌,这意味着每一块石材、每一根木梁、每一块玻璃窗都需要精心修复。

自2019年起,1000多名工人日以继夜地工作,其中包括建筑师、工匠和艺术品修复专家,他们的努力终于在这一天得到了回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时间的推移,圣母院的开放时间将逐步延长,从12月16日起,开放时间将恢复到火灾前的正常水平,而且参观仍然是免费的,这无疑是给全世界游客的一份珍贵礼物。

站在重新开放的圣母院前,人们不禁回想起过去几年艰辛的修复历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9月的巴黎,秋意渐浓,塞纳河畔的梧桐树叶开始泛黄,巴黎圣母院前的广场上,一场别开生面的露天活动正在进行。

从20日到22日,这里成为了一个巨大的露天工坊,展示着修复巴黎圣母院的工匠们精湛的工艺和先进的技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石匠们专注地雕刻着圣母院的石像,他们的手法精准而富有韵律,仿佛在进行一场与石头的对话。

不远处,画师们正在现场展示如何修复那些在大火中被毁的画作,这些画作曾经点缀在耳堂十字交叉处的顶端,如今正在他们的笔下重获新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引人注目的是木匠们的工作,他们不仅要面对巴黎圣母院以木质结构为主的建筑特点,还要采用中世纪的传统工艺进行修复。

木匠们手持斧子、凿子和刨子等手动工具,专注地进行着精细加工,他们的额头上渗出汗珠,却丝毫不影响工作的专注和热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场修复工作的预算高达10亿欧元,资金来源不仅包括法国政府的支持,还有来自全球的慷慨捐款,这种全球范围内的共同努力,体现了人类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普遍关注和重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团队的贡献

在修复团队中,一支来自中国的团队格外引人注目,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长、中法合作项目负责人周萍带领的中国团队,成为了首个登上巴黎圣母院塔尖的非法国专业团队。

他们的到来,不仅带来了中国在古建筑修复方面的独特技术,更象征着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合作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修复工作的初期并非一帆风顺,火灾后遗留的建筑残骸和铅污染问题耗费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得以解决。

然而,科技的力量为修复工作带来了新的可能,3D扫描技术被广泛应用,创建了精确的数字化建筑模型,不仅还原了每一个细节,甚至包括那些已经消失的古老建筑工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恢复原本的木质屋顶,修复团队从全球各地采购橡木,他们采用传统木工技艺重建尖塔的木结构,努力重现历史"森林"的风貌。

巴黎圣母院的"梁架森林"由220-240年的橡木建成,这种结构与中国传统木质建筑如歇山式结构和榫卯工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团队的贡献尤为突出,他们通过对秦始皇陵兵马俑遗址中木材的研究,为法国专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修复受火损害的木质材料。

中国团队的高效工作不仅解决了多个技术难题,还大幅提高了修复进度,成为整个修复项目中的重要推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五年的艰苦努力,巴黎圣母院终于在2024年12月8日正式重新开放,然而,修复工作并未就此结束。

预计到2029年至2030年,巴黎圣母院的完全修复才能最终完成,未来还需要不断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进行样品研究和问题解决,以确保这座历史建筑的长久保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我们为巴黎圣母院的重生欢欣鼓舞时,不禁让人联想到另一个遥远的文化遗产——中国的圆明园。

圆明园还能否修复

圆明园的毁灭虽然同样令人痛心,却未能引发类似巴黎圣母院那样的全球共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圆明园曾拥有完整的烫样和图纸,"样式雷"家族在当时就有能力实现修复,然而,由于当时中国国力衰弱和复杂的外部环境,圆明园的修复成为了一个历史遗憾,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损失。

国人对巴黎圣母院修复的高度关注和共情,反映了我们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提升,然而,这种关注也应该让我们反思自己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圆明园的修复不应该只停留在遗憾与缅怀中,而应该成为激励国人文化复兴的重要动力。

当我们为巴黎圣母院的重生欢呼时,也应该思考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我们自己的文化遗产。

每一座古建筑,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精髓,它们不仅是过去的见证,更是未来的灵感源泉。

当我们回望圆明园的历史,不应只看到破碎的遗迹,更应该看到重建的希望,虽然圆明园的全面修复可能面临诸多挑战,但我们可以从巴黎圣母院的修复中汲取经验和灵感。

也许有一天,我们也能看到圆明园重现昔日辉煌。

参考:

新华社客户端《巴黎圣母院重新开放 参观者风雨无阻》

央视新闻《惊喜归来!“浴火重生”的巴黎圣母院有哪些变化?》

光明网《“试试东方的神秘专业力量吧!”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将参与法国巴黎圣母院修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