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不仅是诗文唱和的词人才子,更是意气相投的莫逆之交。而当一夕回首,却是“人已去,词空在”。秦观的离世,留给师哥黄庭坚的是那满城烟雨的愁思。黄庭坚只能把自己对师弟秦观的无尽哀思寄托于诗词之中,以情作笔,以忆作纸。用了近十年的时间和下了秦观那首著名的《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多年前处处失意的秦观叹春天逝去落花满地,愁绪如海”重感慨,波涛万顷珠沉海”。数年后,悼念故友时,黄庭坚叹物是人非,一腔愁绪无限感慨。近十年间,两个历尽沧桑的词人,两首不相伯仲的名作,见证了一段令人动容的友情,也道尽了那个时代文人墨客的悲悯之心。那么黄庭坚为什么用了近十年时间才做出一首和词呢?他与秦观又是如何成为苏轼弟子的呢?

黄庭坚为和诗费尽心思

我们现在都知道,苏轼是北宋的大词人,但是在北宋的时候,苏轼是不是个大词人,这是有争议的。倒是他的两个弟子秦观和黄庭坚,那被公认为是“当代词手”。这什么意思呢?也就是当时词坛的代表性人物,但是代表性的人物有两个麻烦是不是也来了呢?因为我们都说文无第一,无第一,但不等于没有竞争第一的心思。特别是如果其中一个人写出了一首名作,那另外一个人暗地里较劲的心思可能就更强烈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苏轼的门下,黄庭坚是大师兄,秦观是小师弟。现在小师弟写出了一首名作,老师苏轼和了一首,再加上别人也和了几首。那么这种局面让大师兄黄庭坚就有点为难了。他觉得这首词不和说不过去。不仅要和,而且要和出水平,和出自己的才华。黄庭坚为什么对和词这么讲究呢?其实他也很清楚,在“苏门”苏老师虽然对诗歌那大拇指是给黄庭坚的,觉得黄庭坚的诗歌是一流的,但是如果说到词的话,大拇指那是给秦观的。那么黄庭坚究竟想和的是秦观的哪一首词呢?这个词就是秦观的《千秋岁》。我们看一下: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这首词是秦观在绍圣二年,也就是公元的1095年,写于处州,处州是什么地方呢?也就是现在的浙江丽水。这首词写的什么内容,后面再说。但是这个词的最后两句“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这是宋词中的名句。我们知道一首作品如果中间有了名句,这首词的传播速度可能是超越大家想象的。苏轼和了这个词,黄庭坚也想和。我们如果有诗词创作体验的人来说,来和一首诗词那并不是一个十分困难的事情黄庭坚为什么一直没和成呢?那是因为他对这首和词的自我期待太高。我们说写诗词也许是容易的,但是写一等的好诗词一定是不容易的。那么黄庭坚就想把这一首和词来写成一等的好词。所以期待这么高,导致了他和来和去,一直没有和出来。

黄庭坚一直没写成,这不等于黄庭坚不在琢磨。其实他一直把秦观的这个词带在身边的。到了崇宁元年,也就是公元的1102年,黄庭坚担任太平州的知州,治所在哪里呢?在安徽的当涂。可能大家不知道黄庭坚担任这个太平州的知州当了多少时间,我先把结论告诉大家,当了九天。可能就在这个九天,或者说此后的几天里面,黄庭坚跟当地的一个名叫郭功父见面的两个人见面以后。从诗说到词,说的十分地尽兴,时间也不知不觉就从中午到了黄昏。可能这个郭功父他真的把自己当作当代的李太白了,其实他不知道在聊着聊着的过程当中,黄庭坚已经对他有了一种厌倦之心。但是你再厌倦,你可在人家的地盘上,这是第一。第二来说这个人可是当地的名流,你至少是不能得罪的。所以黄庭坚虽然心里面不大爽,聊的不愉快,但是也一直陪着。

黄庭镜就觉得如果要把这个天继续聊下去的话,那在转换一个话题。所以呢黄庭坚就从口袋里,掏出一首词,是哪一首词呢?就是秦观的这首《千秋岁》,就当着郭功父的面一字一句念完了。念完了以后,就不断赞赏说这首词真的是个好词,写的太精妙了。我一直想和,但是和了很久也没有和成,为什么没和成呢?因为最后一个字“飞红万点愁如海”,这个“海”字韵太难押了。我写着写着就卡在这个字上面。郭功父一听黄庭坚说“海”这个韵比较难押。他马上接口说“海”这个韵有什么难押的,我给你贡献一个“孔北海”不是一个挺好的“海”字韵吗?孔融是建安七子之一。他曾经做过北海相,所以就称为“孔北海”。这个人性格直率,经常批评时政,所以最后被曹操就杀掉了。

如果稍微懂诗词格律的人来说,就知道“孔北海”这三个字,三个都是仄声,放到句子里面是很难安顿好的。所以黄庭坚一听“孔北海”,那肯定是不如意的,说这个不行。然后这个郭功父就继续举例,说了这个“海”,那个“海”,说了很多“海”。黄庭坚一个也不满意。黄庭坚不满意这个郭功夫还很得意很自得,所以黄庭坚对这个郭功夫的印象其实很不好。当天这个事情就没有结果,就分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天又见面了这个郭功夫就问黄庭坚说,你昨天回去有没有把这个“海”字押这个韵想好啊?黄庭坚平常就是一个喜欢开玩笑的人,他就对郭功父说想好了,想好了。我昨天回去闭目神想突然想到一句。想到了什么?郭功夫马上就追问,你说出来听听。黄庭坚说“羞煞人也爷娘海”,那么这句话其实是一句大俗话,这个“海”其实是一个感叹词,如果一定要跟这个句子结合起来的话,应该是加个口字旁的一个“海”。郭功父一听这话就知道黄庭坚是调侃的。所以这个话题当然就没有再继续下去了。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呢?说明黄庭坚对秦观的这首《千秋岁》确实很喜欢,时时带在身边,时时也在琢磨怎么才能和出一筹,能够代表自己水平的这么一个作品。只是这个“海”字呢,确实不好押,所以这个事情呢,就一年一年就搁下来了。

黄庭坚突发灵感

黄庭坚与秦观同为“苏门”高徒,多年来同命运共进退。黄庭坚对于秦观这首《千秋岁》的执着,又岂是仅仅在于一个“海”字?黄庭坚和的是秦观“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的豪情逸兴。叹的是“携手处,今谁在”的失意寂寥。他们太熟悉了,那些曾经一起经历的意气风发的日子,让他们更能懂得而今彼此的壮志难酬。如此切肤之痛的感情共鸣,是外人所不能体会的。可是多年来一直没有灵感的黄庭坚,为何会一夕之间完成创作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崇宁三年,也就是公元的1104年,黄庭坚的职务又发生了变化,他被安排去了宜州,也就是现在在广西河池。那么要去宜州就要经过湖南的衡阳,衡阳当地的知州叫孔毅甫,这个人是秦观的好朋友,当然也是黄庭坚的朋友。八年前秦观被贬到郴州,也曾经经过衡阳,经过衡阳的时候秦观就曾经把这一首《千秋岁》亲手抄录了一遍来送给孔毅甫。那么孔毅甫就把秦观的这首词是若珍宝一直藏在家里。八年后黄庭坚来了,那么他把秦观的这首词就拿出来展现给黄庭坚看,这时候秦观已经去世几年了。看到熟悉的秦观的笔记,他头脑里琢磨了那么多年一直没琢磨成的这首贺词突然就有了灵感,所以他就挥笔就把这种和词就写出来了,所以你可以知道黄庭坚对这首词付出了怎样的经历。我们看一下黄庭坚的这首和词:

苑边花外。记得同朝退。飞骑轧,鸣珂碎。齐歌云绕扇,赵舞风回带。严鼓断,杯盘狼藉犹相对。洒泪谁能会。醉卧藤阴盖。人已去,词空在。兔园高宴悄,虎观英游改。重感慨,波涛万贯珠沈海。

"人已去,词空在"这六个字,你就知道黄庭坚在这首词里面,抒发了怎样深重的一种感慨。上阕主要是回忆他们同朝为官时候的快乐时光,在琼林苑,金明池,他们度过了许多在一起饮酒赋诗听歌观舞的这么一个快乐的时光。现在我们知道黄庭坚为什么心心念念地要和这首《千秋岁》呢?因为秦观的这首《千秋岁》其实写出了他们当年共同的一段生活,黄庭坚就在这段生活之内。

黄庭坚对当年与秦观同朝为官的时候的生活记忆非常深刻。他们当年私下里在苏轼家中的聚会当然很多,但是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次呢?印象最深的是元祐七年,也就是公元1092年上巳节,也就是三月初三。这一天宋哲宗召集馆阁二十六个人一起去游玩了金明池,琼林苑。尤其宋哲宗赐的花酒,让各位大臣倍感荣幸。秦观肯定是这二十六个人之一。从黄庭坚的追忆来看,黄庭坚也应该是这二十六个人之一。黄庭坚对这次的聚会的描写的细节是比较清楚的。他记得那一天他们一起退朝以后,骑着马,然后整齐有序的去了金明池,去了琼林苑。然后一起听歌,一起观舞。这里面用的“齐歌”“赵舞”。这个是用了一些典故,因为齐国人歌唱的特别好听,赵国人舞姿特别优美。

其实不一定唱歌的,跳舞的不一定是齐地或者赵地的人,而只是形容当晚的艺术表演水平之高。这个酒宴持续到什么时候呢?大家注意到里面有“严鼓断”,什么叫“严鼓”呢?“严鼓”就是很急促的鼓声,“断”就是停了。这是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到了深夜了,所以这个喝酒喝到这个时候也该结束了。喝酒后来这么长时间,除了与酒的品质有关,也与喝酒人的心情有关。所以我们知道,这一场上巳节的君臣之宴,应该说给大家都带来了许多的快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庭坚的这首词其实主要就是写了后来政治上遇到挫折以后的一个基本的情况,也写进了这个词里面。他的核心的意思是什么呢?“人已去”就是说秦观已经死了,“兔园高宴悄"这个"兔园"就是梁园",梁孝王建的,也是一个游乐和酒宴的场所。现在那个地方静悄悄的,因为这批人都已经被贬到各个地方去了。也就是说,个人的命运发生了变化,国家的这个局面和形势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这样的一个情况,黄庭坚当然还活着,但是秦观已经去世多年了。所以”重感慨“就重重叠叠的感慨,想到这一生,经受的种种挫折,人生的感慨也就一层接着一层。

有个学者评价黄庭坚的这首词说它什么呢?这个词上半部分是先写了跟秦观在一起当年的快乐,然后再写了”长别之悲“,什么叫”长别“?因为秦观已经去世了,天人永隔的这么一个状况。上阕跟下阙其实是古今的一个对照,在对照当中,把自己的人生感慨都写在里面了。大家可能发现有一句我没有解释,哪一句呢?”醉卧藤阴盖“黄庭坚在写这个词的时候,在这个小序里面还特别为什么要把这句话写进去的原因,把它补充说明了。

据说秦观被贬到处州的时候,有一次喝醉了酒,然后就做梦,梦里面填了一首词,词里边就有这么两句”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那么这个词其实是有原因的,因为秦观被贬到了浙江的处州,心情当然不好,所以在春光明媚的时候出游,就把自己平时的压抑的情绪给释放。秦观一高兴就喝酒,一喝酒喝多了,一喝多就醉了,醉了就躺着一个古藤阴下,所以写下了”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但是后人觉得这句好是好,但是好像是一个不好的预言啊,为什么呢?因为秦观最后就死在广西的藤县,所以他的命运跟这个”藤“是有关系的。黄庭坚把这个故事加进去,应该是知道了秦观最后的这么一个结局。

所以黄庭坚的这个词。当然一方面抒发了跟秦观之间非常深厚的一个感情,但是同时也是自伤身世。其实在写完这个词的第二年,黄庭坚也去世了。所以在这么一个和词里面,把自己跟老友秦观的感情,把自己对命运的感叹都写在里面了。这个词等了好多年,看来等的是值得。

携手信初相见《黄楼赋》赋交秦观

中国词坛群星闪耀,论人格魅力,他是璀璨的明珠,他的民本思想,才学气度洒脱达观的情怀,让千年之后的我们每每想起,都会发出亲切温暖的会心一笑。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的主要代表。作为北宋文学成就的代表者,苏轼的文学地位可想而知,要想成为他的门生门槛之高,要求之严格,没有两把刷子的人是不可能的。那么秦观与黄庭坚是如何成为苏轼的门生的?在他们两人结识的过程中,又发生了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观与黄庭坚都是苏轼的门生,那么他们到底是怎么认识的呢?这个问题挺有意思,我首先说一个事实,秦观与黄庭坚的认识都与苏轼有关。元丰元年,也就是1078年。这一年秦观进京赶考,要经过哪里呢?徐州。当时苏轼在徐州,苏轼此前就已经读过秦观的诗文,再说秦观这次来又带着苏轼的好朋友李公择的手信,推荐信,所以对秦观当然就特别的热情,而且当时苏轼刚刚建了一栋楼叫黄楼。苏轼对秦观说,你帮我写一篇《黄楼赋》。你说对第一次认识的人,把这么一篇重要的文章教给他,你也可以感觉到苏轼对秦观的一个重视。那么同样在这一年,黄庭坚开始给苏轼写信,所以我说秦观与黄庭坚他们两个人应该真的是有缘分的。他们在同一年与苏轼建立了某种联系。

但是这一年,他们没有见面。什么时候见面呢?两年以后,也就是元丰三年,公元的1080年黄庭坚改官太和县,那么要去太和县,当然就要路经高邮。两年之前,这两个人冥冥当中好像已经有一种缘分。现在两年后,这个缘分终于来了。

黄庭坚就到高邮去拜会了秦观,秦观当时其实身体很不好,他已经有七、八天吃不下东西。他生了病,什么病呢?伤寒。体质非常地虚弱,但是此前就读过黄庭坚的诗文,老师苏轼也应该一再向他推荐,所以黄庭坚要来的话,清官就打足了精神陪了他两天。当然因为秦观者病中,他也没有办法来陪着黄庭坚好好的喝两杯。当然他也没有办法带着黄庭坚在高原的周边转一转。那么这两天,他们就在家里面聊天,聊诗词,聊人生的理想,应该说聊的十分尽兴。

黄庭坚临走的时候,把自己的两本诗集就送给了秦观,秦观也请黄庭坚把自己写过的两篇文章手写一遍。为什么要让黄庭坚手写一遍呢?因为黄庭坚可是很有名望的书法家。虽然只是短短的两天,黄庭坚和秦观真的是有相见恨晚的这么一种感觉。等黄庭坚走了,秦观就把黄庭坚的诗集一首一首读。根据他自己的描述,就读得津津有味,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后来黄庭坚到了扬州,又把在一路上写的诗歌寄给了秦观,秦观当然就继续欣赏。到了年底的时候,秦观给黄庭坚回了一封信。一方面,当然赞美他的诗歌,另外一方面也告诉他一些事情。比如说你当初给我写的两篇记,我已经寄到杭州方面去了,会刻石流传下去的。在这个信里边,秦观也一再感叹,虽然我们已经见面了,但是下一次的见面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啊。这是他们的第一次见面,其实为他们此后的友情发展,应该说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那么“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君子”逐渐形成,苏轼对秦观还是有点偏爱的。这个“苏门”的弟子们都知道的。比如说苏轼写了一首词,经常要问人我这个词跟秦观相比怎么样。他跟他相比,说明他不敢忽视他,虽然是自己的学生,但是才华他其实认同他的。黄庭坚一来,一定要拿出家里最好的茶来招待这些自己的弟子们。所以“苏门”作为一种文化力量,慢慢地在京城就引得人家刮目相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庭坚跟苏轼的互动应该是最多的,比如说秦观,我们读他的诗词,我们觉得好像是一个挺文弱的人,其实这个人是个大胡子。黄庭坚就经常嘲笑他的大胡子。对于秦观的诗歌,黄庭坚也经常调侃。比如说有一次,他从别人的扇子背后看到了秦观写的一首诗歌,这个诗叫《秋日》,然后黄庭坚在另外一面,就把秦观的诗歌的意思反着另写一首。那么后来这个扇子,这个诗歌就传到了秦观那里。秦观对黄庭坚说,你这个大师兄也是逼人太甚,我写不过你。

触目惊心的愁情

秦观与黄庭坚都是志向高远,才华横溢的人,他们原本应该充满鲜花与掌声的人生之路却因为种种波折,走的异常艰难。“人以去,词空在”故人已经离开人世。回想当年他们也曾暗暗较劲,各展才华,也曾设想携手一起,实现理想与抱负。可如今面对秦观的遗迹,想起种种未尽之时,想到有生之年恐怕难以实现彼此所愿。黄庭坚不禁悲从中来。此时的他能做的只是完成这首贺词,对秦观是悼念,对自己是慰藉。那么这首让黄庭坚多年念念不忘的《千秋岁》,到底好在何处呢?黄庭坚与秦关到底经历了怎样的磨难才能写下如此经典的词句呢?

我们现在回过头来来看秦观的这首《千秋岁》:

在处州郊外,有一条河旁边种了很多的杨柳,所以"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因为在郊外,春天来得早,当然走的也早,所以下面写“花影乱,莺声碎”。这是已经到了春夏之交的这么一个季节,然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因为飘零各地,很长时间以来也没有兴趣喝酒,再说颠簸流离,人也瘦下来了。所以就在非常惆怅的时候,他走着走着就剩下他一个人了,然后这个时候“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下阙就换了一个主题,他就想到现在的春天,我一个人为什么一点也没有春天的心情呢?为什么有那么深重的孤独感呢?所以下阙就告诉你了,“忆”一下子就把这个笔就带到了当年的这么一个时光。所谓“西池会”,所谓“鹓鹭同飞盖”,刚才我们分析了黄庭坚的和词,其实他们写的是同一件事情,也就是说是那年上巳节的君臣游宴之会。

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黄庭坚写了很多的细节,比如说骑着马走过去,然后马上面的玉佩叮当作响,这些都有细节描写。但是秦观只有五个字叫“鹓鹭同飞盖”,“鹓”是一种鸟,“鹭”也是一种鸟,那么这两种鸟飞的时候都会排列的非常整齐,所以“盖”其实也是形容车队这么一个样子。当然,形成了百官下朝以后,整齐有序,快速的奔向游宴之所的一个情况,所以五个字就把这一场宴会给写完了。他当然也不想多写,为什么呢?写的越多,心里不越难受吗。所以五个字带过去就算了。“携手处,今谁在”在当年携手同游的人还有谁在呢?都被贬到各个地方去了,要再见面也不可能了。

所以“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这两句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都津津乐道什么呢?“春去也,飞鸿万点愁如海”但是如果没有这两句,后两句的感情我们不知道他为什么伤感到这个地步。“日边清梦断”“日边”就是指的京城帝王周围,就是说我要再回到京城,再回到帝王身边,其实一句话来概括一下,我要再一次回到京城得到重用,这个梦已经没有了希望。这个“断”字说的非常的明确,彻底的绝望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一方面,在秦观的感觉当中,已经走向了终点。另外一方面呢“镜里朱颜改”,自己的年纪也越来越大,想想自己的一生,所以那种悲凉的情感一下子就爆发出来了。所以“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春天已经走了,初夏经来了,花落的满地,延伸到很远。落花看上去无边无际,就像一个大海一样,而我内心的愁情也像一个大海一,。所以用无边的落花来形容自己无边的悲情。这个诗好在这个地方。一个人愁情像大海一样,一个人去了大海茫茫四顾,可能方向也辨认不清。也就是说去了大海可能也失去了依靠,有可能最后就是葬身大海。所以这句话所透露出来的秦观的绝望之心应该是非常强烈的。所以据说这首词传到了当时的丞相曾布手中的时候,他一读这个词,他说这个不好了,这个秦观可能活不长了,哪有“愁如海”的人还能活下去呢?果然没多久,秦观就去世了,所以后人也把这个作为一种“诗谶”,也就是作为一种诗的预言。

其实这首词里面,刚才讲的“人不见”更多的侧重的是写当时游玩的人失散了,见不到了。其实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当年同官的人也见不到了,这里面当然就包括了黄庭坚,所以黄庭坚为什么执着的要和这首词呢?就是因为秦观的这首词里面承载了黄庭坚共同的记忆。我们分析的秦观的这首词之后,你就能明白,他不仅仅是写的他一个人的感情,而是写的那个时代一群人的感情。这首词在北宋的时候,被和的数量相当之多,我想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心累憔悴难逃厄运

公元的1100年,这一年又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什么变化呢?宋哲宗去世了,继位的是谁呢?宋徽宗。那么按照惯例一个皇帝上任要大赦天下,也就是那些被贬到边缘地方的人,可以赦免他的罪行,所以秦观跟黄庭坚好像等来了命运的转机。当时秦关在哪里呢?秦观当时在广西,当年的六月份,他接到了赦免的这么一个通知。七月份开始起行,八月份的时候走到哪里呢?走到藤州,也就是现在广西的藤县。我希望大家对这两个字有点印象。因为秦观写过一首词,叫“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所以八月份到藤州的时候,其实他的身体挺好的,但是到了八月十二号天气特别热,秦观喝了酒,也喝醉酒,喝了酒的人,大家知道会特别口渴。所以秦观对周边人说我要喝水,所以周边的人赶紧去端了一盆水,让他喝。很奇怪的是,当这盆水端在秦观面前的时候,他一口又没喝,他只是看着水微微的笑着。笑完之后就死掉了,所以秦观的去世也带着一种很传奇的色彩。大家可能觉得难以置信,但历史就是这样记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样这一年,黄庭坚的命运好像也开始转运了,朝廷给他任命了好几项官职,这个官职我在这里就不重复了。但是黄庭坚应该也是真正的心累的。他推掉了所有京官的名分,只要求到一个小的地方,做一个简单的人,做一点简单的事。但即便如此,后来他的命运还是发生的变化。

到了崇宁二年,也就是1103年,朝廷居然罗织一个罪名,什么罪名呢?叫“幸灾谤国”,幸灾就是幸灾乐祸,“谤国”就是诋毁国家。以这个名义让他编管宜州,又进一步的把它贬到永州。其实他都没来得及去永州,他就死在宜州的这个贬所了。

我们简单梳理了一下秦观与黄庭坚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他们两个人的认识得缘于苏轼,无论他们每个人的命运有怎样的变化,他们一路走来的友情并没有逊色,反而是越来越纯粹,越来越热烈。所以在那个时代,秦观与黄庭坚的命运,确实是悲剧性的,但是他们两个人之间的情感,那也绝对是非常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