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和服女子

有一个流传已久的笑话:

传说,某国人好战,几乎所有的少壮男丁都被征召去当兵打仗,根本没有时间结婚生子,所以人丁就越来越少。为应对这种情况,该国国王想出一个办法,制定了一项基本国策,就是允许所有的男人不论时间场合、都可以随便跟任何自己看上眼的女人XXOO,以保持人口的增长。
因此,每当战争间歇时,该国的女人们为了适应随时随地可能发生的一场“造人活动”,干脆就不穿衣服了,终日背著枕头、被单起居。后来,该国的女人对于随身携带的枕头和被单进行了改进,成了现在的“和服”。

据说,日本的所谓“和”服、就是在不打仗时(即“和”时),为方便行事而穿的衣服。因为女人们的“艳遇”实在太多,很多都来不及问对方姓甚名谁,有的即便问了也会很快就搞混;慢慢地,女人们也都不再介意男方到底是谁了,生的孩子也干脆以“艳遇”地点起名,诸如:井上、田中、渡边、山口……等。

当然,这是个调侃日本人的虚构故事。但是,里面说的两种情况确是事实:一个是日本的和服,看起来确实像是一个被单和一个枕头;另一个是日本人的姓氏,看起来确实有些奇葩。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今天,小酉来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日本和服是一张被单、加一只枕头吗?

一个曾经在日本生活过的人说,日本女人最讨厌小孩子碰她们和服后面的小包裹;谁要是去动,她立马就会翻脸。至于为什么,她并不知道,只知道如果小包裹被弄乱了回家就要挨揍。

小酉查了一些资料,找到了原因。要弄清此事,还要从日本服装的演变说起。日本本土服装是在7世纪左右初具雏形的。那个时候的日本服装颇具原始气息:女装是"贯头衣",男装则是"横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古时的女装"贯头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古时的男装“横幅”

所谓"贯头衣",就是在布上挖一个洞,从头上套下来,然后用带子系住、垂在两腋下,再配上类似于裙子的下装,其做法相当原始、也相当实用。所谓"横幅",就是将未经裁剪的布围在身上,露出右肩,如同和尚披的袈裟。

在日本推古朝代(592年~628年),推古女帝立圣德太子为皇太子,总摄国家大政,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主要内容就是向中国学习。

从那时起,汉族服饰开始逐步进入日本。到了奈良朝代(710年-794年),日本更是派遣了大量的“遣唐使”到中国学习,并积极引进唐朝的汉式服饰,对日本本国的服装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唐装”一下子流行起来。

和服其实就是我国汉式服装的仿制品或翻版,完全继承了传统汉装的宽衣大袖、不用衣扣等主要特征。而日本女人穿着和服时,要用宽大的腰带束住和服;和服背面的小包裹,其实是腰带打的结。

民俗人士介绍说:这个小包裹的用意,其实有些像中国古代的妇女裹小脚一样,脚小了走不快、就不能到处“跑骚”,也就不会招蜂引蝶、伤风败俗。

和服的腰带要系在背后,系的时候非常繁琐、费工夫。如果背后的“小包裹”不整齐,就说明刚刚宽衣解带过;如果进一步联想,则可能就是刚刚和情人鬼混过。

为追求美观,大家系和服的腰带时也要各显其巧、搞出一些花样来;最普及的一种花样,就是看上去像个小包裹的那种。

之所以这种小包裹被认为是日本女人随身背着的枕头,是因为:中国汉服的腰带本来是结在前边或旁边的,并且没有那么夸张的造型。有民俗人士猜想:也许在当时,日本男人就是怕女人出轨给自己戴绿帽子,所以才非常注意女人的衣着状态。女人也因此就非常在意和服后面的腰带是否整齐,以免被男人怀疑。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宽大得有些夸张的腰带,可以对女子的行为举止起到一定的约束,但聪明的女子会不穿内裤、破解此束缚。不过,大家也别想歪了,他们不穿内裤最主要的原因是用来应对穿和服上厕所的不便,而不是为了做其它事情。

关于和服,小酉这里再说几句。有些日本人把“和服”称作“吴服”,因为这种服装最早是从吴国传过来的。吴国就是江浙一带,以苏州、杭州为核心;这里在古代,是中国丝绸业最发达的地区,纺织业也最为发达。当时的日本遣隋使、遣唐使在中国上岸,大多是在浙江宁波(“明州”)。

关于穿和服不穿内裤,这里要说1932年的一场火灾。当时东京的一家百货公司发生火灾,许多顾客和售货员从4楼顺着救命绳子往下爬;风把和服的下摆吹了起来,没穿内裤的女人们便露出下身。一些女人连忙腾出一只手拉和服下摆,结果单手抓绳子抓不住,许多人摔死、摔伤。此后,大家都开始穿内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和服背后的“小包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和服女子

日本人的姓氏为何看似都非常随意

和服的事情说完了,再来说说日本的姓氏。除了国人熟知的田中、井上之类,日本姓氏还有诸如:犬养、猪饲、我孙子、牛尾......等等,看似非常不雅的。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原来,日本明治维新以前(明治天皇1867年—1912年在位),姓氏在日本是种特权,不是随便什么人想有就有。

对于贩夫走卒、农民等底层民众而言,他们从来无姓、也无名。纵然有名也是“诨名”,或以兄弟排行相称,如太郎、二郎、三郎;一男、二男、三男等等。1870年,明治政府决定授予普通民众姓氏权。但由于长期以来大家习以为常,或是不识字不会取,响应号召的人并不多。

1875年,明治政府再次下令,要求“凡国民必须有姓氏”,否则受罚。这样一来普通老百姓才急急忙忙请人取姓,才开始有了姓氏。当时,许多无姓的农民没有机会读书识字,一时想不出合适的来,就随便取了一个,或者请和尚、户籍官等识文断字的帮忙取一个。

原先就有姓名的特权人士、心理上自然多少有些不平衡,再加上当时登记户口姓名的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户籍官起名字时难免会出现江郎才尽的情况,使得很多姓氏取的非常随意。

日本人的姓一般由一至五个字组成,其中以复姓(两个字)居多,最少的有“一”和“乙”;最多的如“大身狭屯仓田部”、“藤木太郎喜佑之卫门将时能”、“笼谷懿俯舍仰隶里小也弘光”等,可达7到12个字。

日本人的姓氏大多和祖居地有关。例如:住家周围有稻田,就根据“田”的特征姓田中、田边、藤田、吉田,或野中、藤野之类的;家住河边的就让他姓河边、河本、渡边,或川上、川口、川端、川崎等;住在山脚下,户籍官就建议“你姓山本吧”;山上、山中、山下、山口等等,也是同样道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有个地名叫“我孙子”

因此,日本人姓“松下”、“松本”的,他祖上老家的房子附近肯定有一棵大松树;如果姓氏为竹本、竹下、竹内、竹中、多木、芝木、东芝等等的,也是同理。姓氏为东条、南条、北条、九条、十三条等的日本人,祖先则可能是城市居民(町人),住在或东或西、或南或北的某一条(如九、十三条)街上。

2010年,亚运会撑杆跳季军、日本选手“我孙子智美”,其姓氏“我孙子”就是日本的一个地名,东京附近的“我孙子市”。

日本姓氏超过12万个,前三大姓是“铃木”、“佐藤”、“田中”。从此也可说明,在当时的日本,以居住在田间地头的农民居多。

还有一种情况是以职业为姓氏。日本人姓“犬养”的,按汉语意思,似乎他们家族都是“狗养的”,非常粗俗。为何以此为姓?“犬养”、“猪饲”姓的祖先可能是养狗、饲猪的。

不过,也可能是“犬养”家的先祖本无姓氏,户籍官来登记时,他们又没有好好招待,甚至还惹得人家不开心;于是,户籍官欺负他家没文化,便在户籍上也填写上“犬养”二字,心里暗暗骂他“狗养的”。

还有“猪口”、“猪股”、“御手洗”(厕所的意思)等姓,大概是同一套路。

日本人的姓氏中,还有按照日期来命名的。如,日本姓氏中的“八月一日”、“四月一日”等,猜测是登记户籍时,报出生日后,因为没有姓氏,户籍官就直接把TA的生日作为姓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受欢迎的日本姓氏

更有趣的是“十七女、十四男”、“数十万人”等姓氏。他们是怎样的由来,就难以想象了。非要推测,只能这样:报人口时,TA家有“十七女、十四男”,人口数便成为TA家姓氏。

至于“数十万人”的姓氏如何产生的,小酉的脑细胞就不太够用了......也许是户籍官到了这家之后,想了想自己登记造册的已经有了数十万人了,就感到自己好好辛苦,于是就给这家起了这么一个姓氏?

各位看官,您如果知道,或者有脑洞更加大开的猜想,可在文后给小酉留言。

实话实说,有些日本的姓氏,小酉写出来的时候都觉得不好意思;如:

  • 鼻毛、小鸟、猪苗代、龟、虾夷、甲把、鳗;
    一元、无敌、酱油、国宝、百目鬼、色鬼;
    浮气、二股、接待、神、新妻、保母、养父。

猜想:这也许是他们从中国吸取了“贱名好养活”等观念所知吧。和旧时的中国一样,那时的日本人为了让孩子们健康成长,也会给孩子们起个“弃”、“拾”之类的低贱名字。

对于男孩子,常见的情况是:长子叫太郎,二子叫次郎、二郎,以此类推;最夸张的是有生了十来个的,排在第11位的儿子就叫余一郎。也有的会把“郎”去掉,直接叫太、一、次、二的。

文雅一点的,会用“治”表示二(看样子,在那个时候“二”就是粗话),用“选”或“藏”表示三,用“助”表示小儿子。例如,大家熟知的松下幸之助。

而对于女孩子,则长女称大子,次女称中子,三女称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