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甄 瑶

编辑|李国政

出品|帮宁工作室(gbngzs)

对历史最好的致敬,莫过于创造新的历史。

1984年10月10日,经过6年30多次艰苦卓越的谈判,中德双方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合营合同签字仪式——上汽大众应运而生。这一事件开创中国汽车行业50%:50%股比模式的创新先河,也拉开中国轿车合资合作帷幕。

2天后,上海安亭,当时的德国总理和中国领导人挥铲培下第一锹土,为这家合资公司奠基。德国《明镜》周刊的一位记者在报道中不无担忧地写道:大众汽车将在一个孤岛上生产,这里几乎没有任何配件供应商……

他的预言并未成为现实。现实有目共睹,而且迎来一个阶段性的续集:2024年12月10日晚,同样在上海安亭这片土地上,上汽大众拉开了面向下一个40年的序幕。

中德双方确定再续前缘,助力上汽大众二次创业。

大众汽车集团董事会主席奥博穆暂时远离正处于漩涡中德国总部,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再次承诺:“我们将锚定‘2030目标’,在智能网联汽车时代继续勇立潮头。”

“2030目标”是指,到2030年,上汽大众拟推出18款新车型,其中有15款专为中国市场开发。而在两周前,大众汽车集团与上汽集团对外官宣,双方合资续约至2040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0年前,上汽大众以桑塔纳参数图片)为起点,树立了轿车市场的标杆。从公商务用车到私家车,桑塔纳热销几十年,承载着几代人的集体记忆,也成为上汽大众的一张特殊名片。

40年间,紧随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步伐,上汽大众参与并推动中国现代汽车工业体系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进程,上汽大众汽车受到逾2800万个中国家庭的青睐。大众品牌的帕萨特、Polo、朗逸途观途昂及ID.系列,斯柯达品牌的明锐速派柯迪亚克,奥迪品牌的A7L、Q6、Q5 e-tron……在品牌传承道路上不断创新。

40年后,中国汽车市场历经巨变。新汽车革命浪潮滚滚,本土汽车制造商势如破竹,不断开拓市场,整个行业陷入一种异常激烈的竞争态势之中,盈利艰难乃至亏损已成为普遍现象。

四十不惑,归来是否仍少年?上汽大众为中国汽车产业带来怎样的启示录?步入合资2.0新时代,它能否在新征程中取得突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0年风与云

上汽大众40年带来的启示录已被提炼太多,但鲜有人关注,其零部件国产化历程给中国汽车工业打下的根基。

1983年,首辆桑塔纳在上汽大众组装下线。该车组装过程极为简陋,工人们仅凭葫芦吊、长板凳及橡皮榔头完成,国产化零部件只有5个——轮胎、收音机、喇叭、天线及小标牌。

这是一个苦涩的起点。

最初,双方谈判时,计划用7年时间实现桑塔纳国产率超过90%,但上汽大众埋头苦干两年后,桑塔纳国产化率仅2.7%。痛定思痛后,他们认为,唯有对汽车零部件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建立中国零部件生产体系,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8年,“国产化基金”设立,从根本上解决了零部件企业引进技术、设备的经费问题。同一年,105家零部件配套企业、6所高校、7家科研院所组成“桑塔纳共同体”。

上汽大众还从德国大众聘请20多位退休工程师,到上海培训和指导零部件生产,严格按照德方的“六道关口”,实现零部件国产化100%合格。中德双方共同建立400多家高质量零部件企业。

1989年,桑塔纳国产化率提高到60.09%。9年后,这个数字达到93%,实现飞跃式成长。

桑塔纳大获成功。

它的成功,为上汽大众累积宝贵经验,为中国汽车工业带来先进制造经验,更为后续汽车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桑塔纳的国产化之路,成为中国汽车工业转变的重要起点。

其后,大众汽车不断将前沿科技与创新车型引入中国,着力提升本土研发实力,满足中国消费者多样化需求。这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推出符合国人喜好的加长版车型。

2000年,帕萨特面世。相较海外版,中国版轴距加长100毫米。轴距加长使得国产帕萨特车顶“彩虹”线条弧度更舒展,外形更优雅,使其后座空间堪比C级轿车。

至此,5年内,帕萨特在中国市场交出超40万辆销量成绩单,成为继桑塔纳后上汽大众的第二张“王牌”。上汽大众藉此重新定义中国市场B级车标准。

国产帕萨特成功的背后,是上汽大众为其“量身定制”的第三工厂,以及对自主创新和本土化研发的长期坚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任大众集团董事长皮耶希认为,随着空腔注蜡、激光焊接、涡轮增压等前沿科技导入,上汽大众第三工厂制造工艺达到世界汽车工业最新水平。

为提升自主研发技术,早在1992年,上汽大众就派遣9人小组奔赴巴西圣保罗,参与大众、巴西拉美汽车公司的联合开发。

1997年,上汽大众投资30多亿元建设技术中心。技术中心拥有试制试验基地和专业轿车试车场,上汽大众由此实现与德国大众同等标准,涵盖车身开发、电气、底盘、驱动传动系统与整车匹配开发的能力。

1998年,上汽大众挑选40名年轻工程师,赴德国进行历时3年的开发全流程培训。回国后,这批工程师成为技术中心各领域的核心骨干。

2000年,上汽大众销量达到22.2万辆,可谓一骑绝尘。而广汽本田和上汽通用则刚进入3万辆级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0年后,2010年,上汽大众年产销突破100万辆。2016年,达到200万辆‌,是国内首家年销量突破200万辆的乘用车企业‌。此后,上汽大众迎来连续4年跨越200万辆巅峰时刻。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既照亮过去,又指引未来‌。“引进一个车型,改造一个行业。”上汽大众40年发展历程,在实现自身飞跃的同时,也为中国汽车产业带来经验与贡献。

一方面,它推动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通过严格的品质控制和技术指导,帮助一大批供应商从作坊式生产成长为国际化企业,提升整体供应链品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供应商不仅服务于上汽大众,还为其他整车制造商提供零部件,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国产化进程。截至目前,上汽大众供应商体系中,近90%企业位列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榜。

上汽大众还引入德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体系,以此提升中国汽车工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标准。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上汽大众建立了中国乘用车质量标准。

另一方面,上汽大众被誉为“中国汽车工业的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技术和管理人才,对中国汽车产业人才贡献显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决战合资2.0时代

在合资企业艰难转型的当下,40岁的上汽大众能否跟上中国市场的步伐?

2024年12月9日,上汽大众发布数据显示,其11月销量为12.3万辆,较去年同期增长5.9%。而在乘联会销量排行榜上,上汽大众位列第6,排名前5的依次为比亚迪、吉利、奇瑞、一汽-大众和长安汽车。

现实是,在中国品牌市场份额持续扩大,新能源汽车产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上汽大众正遭遇销量下滑、电动化与智能化转型步伐缓慢等多重挑战。

上汽大众没有回避这些挑战。“在辩论中重塑自我,以青春之名向上生长,让大众更出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行业剧变,2023年,上汽大众主动出击,提出“促油车、稳电车、上奥迪”九字方针,拟从传统优势、新兴领域及品牌升级等多维度强化竞争力。

当年,上汽大众以121.5万辆销量收官,其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13万辆,同比增长32%,12月单月销量超过2万辆,增幅达88.8%,跻身新能源市场前列。

上汽大众实现燃油车与电动车双重飞跃,新产品有序迭代。

2024年,上汽大众稳步推进“油电同智”战略,加速谋变。

途观L Pro定位“超聪明的油车”,在智驾、智舱、智联方面突围。帕萨特Pro定位“中高级轿车头牌”,赋予本土化智舱和大疆车载高阶智驾。至此,上汽大众在SUV和轿车市场,初步实现油车智能化布局。

效果显著。今年1-11月,上汽大众累计销量105万辆,新能源与燃油车齐头并进。其中,帕萨特家族、途观家族销量累计超过22万辆和14.5万辆。

但对市场格局产生更为深远影响的,是合资2.0时代开启。

11月26日,上汽集团与大众汽车集团签署延长合资协议,将上汽大众合资期延长至2040年,开启合资2.0新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具体有4大举措。

其一,新智能技术。

未来两到三年,上汽大众将推出多款基于全新混动平台以及纯电动平台的产品。它们无一例外都将拥有智慧的车载“大脑”、全新设计的交互界面、AI大语言模型助力的智能座舱。

其二,新产品。

共同开发插混、纯电新产品。自2026年起,上汽大众将推出2款基于CMP平台的电动汽车、3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2款增程版车型。到2030年,上汽大众拟推出18款新车型,其中15款专为中国市场开发。

奥迪电动品牌AUDI首款车型将于2025年推出。新车基于奥迪与上汽集团联合开发的智能数字平台打造,该平台专为中型和中大型(B级和C级车)智能网联纯电动车型设计,尤其适用于底盘较高的SUV车型和极具动感的低底盘车身车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三,产业升级。

上汽大众将逐步缩减燃油车产能,加大向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生产转型。

安亭生产基地是上汽大众发源地,也是核心生产基地。从2015年起,上汽大众升级安亭基地产业布局,加速与产城融合。2025年,安亭汽车二厂将建成AUDI专属生产基地。

其四,零碳之路。

2023年,上汽大众制定ESG“Growth战略”,围绕环境、社会和治理三大核心领域,确立六大战略支柱。目标是,到2030年,其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8年减少25%。

2024年12月10日上午,奥博穆在同济大学发表演讲,当谈到大众汽车在华的远景目标时,他说,将继续保持在华国际车企第一的地位,同时希望在中国市场上,和比亚迪并驾齐驱,实现快速发展。

他强调,大众希望在传统燃油车市场中保持龙头地位,在智能网联汽车的生产和制造方面,能更好地满足中国市场的需要。

机会当在改革转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