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组织的第十批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拟中选结果一经公布,便在医药界乃至整个社会掀起了轩然大波。一句“国家卫健委药品集采‘杀人不见血’”的言论更是将这场风波推到了舆论的焦点之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此次集采中,部分药品的价格低到令人咋舌。例如,3 分钱一片的阿司匹林、1.63 元一瓶的 500ml 生理盐水等,这些价格让民众在惊叹之余,不禁对药品的质量产生了深深的疑虑。如此低廉的价格,药企真的能够保证药品的质量和疗效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知名博主@伊洛牧为此专门发表长文,犀利地指出此次集采的降价幅度远远超出了大众的认知范围。以间苯三酚注射液为例,其生产成本较高,然而中选价格却极低;再看氯化钾小水针、乳酸钠林格注射液、阿司匹林肠溶片、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地高辛等药品,实际中选价格均与博主之前的预测价格相差甚远。不仅如此,原研药企业在此次集采中全部放弃,还有多个企业出于战略考量也选择了放弃。博主痛心地表示,集采似乎已经演变成了一场非理性的“杀戮”。药企若没有利润空间,又怎能持续投入研发和生产?长此以往,仿制药的生产和质量又该如何保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博主进一步算账,此次集采所有品种的总金额仅仅约 25 亿元左右,这不禁让人质疑,通过集采节省下来的钱究竟流向了何方?博主还形象地将集采制度类比为不合理的招聘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企业为了中标只能不断地相互压价,形成恶性循环。

有网友认为药品价格是药厂自己所报,但博主通过一系列实例进行了有力的反驳。这一场关于药品集采的争议,不仅仅关乎药企的生存与发展,更与广大民众的用药安全和医疗成本息息相关。在追求降低药价的同时,如何确保药品质量不受影响,如何让药企能够有合理的利润空间以持续创新和稳定供应,是摆在相关部门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药品集采之路,究竟该何去何从,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