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鼎文的事,文艺作品反映的不多,电影《1942》中曾描述过一段他在河南征军粮的事,于震饰演的蒋鼎文相貌堂堂却心狠手辣,毫不顾及河南人民死活,令人憎恨。

真实的蒋鼎文是什么样呢?电影中的描写有一定真实性,他确实是一个私心大于公义的不合格的将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名不符实的五虎将

蒋鼎文,出生于1895年,浙江诸暨盘山村人。他有两个称号,一个是“五虎将”,一个是“飞将军”。都是响当当的名号。

怎么来的呢?

当年蒋介石掌握国民党军权后,自任第一军军长,这是他起家的资本。当时顾祝同、刘峙、卫立煌、蒋鼎文和陈诚,相继在第一军担任师长,成为蒋介石最为倚重的战将。后来他们都陆续做到战区司令长官,都晋到上将,时人便把他们并称为“五虎上将”。

但五虎实在称不上虎,和《三国演义》《水浒传》中的五虎将根本无法相提并论。(友情注释一下,《三国演义》五虎上将是关、张、马、黄、赵,《水浒传》五虎上将是大刀关胜、豹子头林冲、双鞭呼延灼、霹雳火秦明、双枪将董平)。

五虎将起码得能打吧,蒋鼎文实在称不上多能打。唯一的高光时刻是在中原大战。他当时升任第二军军长,率军进攻冯、阎联军,转战于陇海铁路和津浦铁路之间,行动迅捷、飘忽不定,往往能对冯、阎联军以出其不意的打击,为蒋介石取得中原大战的胜利立下大功。

蒋鼎文的第二个美名“飞将军”也是据此而来,形容其快。但他接下来的战绩,对正牌儿飞将军李广绝对是一种羞辱。

1931年7月,蒋鼎文率军参与“围剿”,他当时任第四军团总指挥,手下指挥了两个师。过程不用说,被打得很惨。一共两个师,被歼灭了一个师又一个旅,亏掉75%的兵力。

要不是十九路军及时赶到救援,蒋鼎文本人也差点被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回头看看他在中原大战中令人眼前一亮的表现,我们只能得出一个结论,中原大战其实是中国战争史上的洼地。

无论指挥艺术还是军队质量,都差到了极点,用菜鸡互啄来形容一点不为过。遇到红军和日军之后,国民党军队才慢慢开始提升治军和打仗水平。

所以,蒋鼎文这种平庸之才,才能在战争中得到“飞将军”这样的过誉之词。

被红军吊打后,蒋鼎文在军事上产生深深的无力感,完全无法捉摸,他产生了“积资百万,在上海消磨二十年岁月,就可以结束此生”的消沉念头。

不过蒋鼎文此时还不敢贸然转战商界,毕竟他官当得还不够大,经商也没有什么经验。

二、一边打败仗一边升官

一边打败仗一边升官这种怪异现象,也只有在国民党才有。

蒋鼎文被红军暴打后,蒋介石并没有撤他的职。当时也是用人之际,1932年日军进攻上海,蒋鼎文受命赴沪作战,结果又被日军暴锤一顿,日军的现代化程度、狠毒的战斗作风以及深厚的战术素养,蒋鼎文看的眼晕,打了这么多年仗,简直没办法跟别人比。

1933年福建方面十九路军搞了大事情,蒋鼎文又奉命率军前去平定。蒋鼎文率领10个师的绝对优势兵力,泰山压顶一般压向福建。十九路军当年对蒋鼎文有救命之恩,蒋介石怕他念旧情,暗示他如果平定福建“叛乱”,就让他当福建省主席。

蒋鼎文心领神会,在福建大耍手段,一边进攻一边招降一边瓦解,居然只用两个月时间就平息事变。

这次大功立得着实不小,但蒋介石没有兑现诺言,而是让素有威名的国民党元老陈仪出任福建省主席,以对福建造成震慑。蒋鼎文得了个福建绥靖公署主任的名头,主管福建军事。

蒋鼎文可能也有自知之明,不敢明着和陈仪争夺大权,而是专心发展军事力量,积蓄资本。

1935年4月,蒋鼎文再次被老蒋提升,荣升陆军二级上将。

打了败仗不罚过,有了小胜就大赏,这是蒋介石一路崛起的秘诀,同时也种下了人事混乱、终至败亡的祸根。

蒋鼎文青云得意,1937年11月,又被任命为陕西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员。

不过他的好运也就此到头了。

陕西方面掌握兵权的是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胡宗南,人称西北王。他直接听命于蒋介石,对蒋鼎文是爱搭不理,完全架空。要换常人,肯定要和胡宗南大闹一番,但蒋鼎文不这样。

都当省主席了,手握一省财政、人事、行政大权,蒋鼎文梦寐以求的敛财机会来了,哪有闲功夫和胡宗南争一日之长,把兵弄到手又怎么样,就凭国民党军队这点本事,能打得过日本鬼子吗?

蒋鼎文乐得胡宗南抓兵权,让他在前面和日本鬼子斗,他则在西安城大肆贪污、搜刮,短短几年就发了家,一跃成为西北首富。

蒋鼎文还不顾当时反对纳妾的风潮,纳了两房小妾,尽享齐人之福。蒋鼎文背地里和老朋友刘峙聊天时说到胡宗南,不无得意地说,他有权力又怎样,老大一把年纪了,连老婆都没娶上。

蒋鼎文情愿就此在西安当一个“安乐公”,与世无争,尽情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