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底,一场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COVID-19疫情,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蔓延到了全世界每个角落,致使逾七亿人遭受感染。
虽然曾经一度被专家认为其危害性就是一次严重感冒,但后续不断涌现的证据揭示,约有10%-30%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将承受长期的健康后遗症。他们有的呼吸困难、有的味觉嗅觉消失、有的记忆力下降、有的长期疲劳……这些种种的不适症状,后来被医学家们称之为“长新冠”。
时至今日,长新冠的诊断与治疗依旧缺乏统一标准,患者们四处奔波,寻求有效的医疗帮助。有人病情逐渐缓解,亦有人深陷身心的双重折磨,期盼康复的曙光。
01
长新冠时代:有人仍受后遗症影响,从未康复
尽管关于新冠疫情的记忆逐渐淡去,但对有些人来说,悲剧还在持续上演。
长时间疲劳,运动能力突然下降,全身关节疼痛,记忆力减退,时常睡不着……
虽看似不致命,但这些长新冠却深刻影响着全球至少6500万人的生活。
◎ 大城市中,新冠康复门诊已经覆盖了多个社区医院,且大多数依托于中医。/图:病友供图
大约从2023年1月起,“长新冠门诊”才逐渐进入国内公众的视野。在中日友好医院的“肺部感染和长新冠”专病门诊前,大批的病人正排队等待就诊。他们的症状不尽相同,但之前都曾被简单地归因为心理问题,焦虑与恐慌情绪肆意蔓延。
新冠后遗症患者人数众多,39岁的广州互联网人王晓就是其中之一。她说在新冠感染康复后的1-2周后,自己会时不时感到心悸,呼吸困难,仅仅是讲话,心率就能达到每分钟160次,一度以为心脏要从喉咙里跳出来。
为了查明病因,她先后去过5家医院。第一次是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做了24小时心电图检查,后来她不放心还特意在第二天做了心脏彩超和肺部CT,结果均未显示任何异常。医生告诉她,如果还想做进一步的检查,建议去神经内科。
在这之后,关于病因的探索才慢慢开始。几个月的时间,王晓先后看了心内科、神经科、呼吸科甚至包括风湿免疫科,能想到的、搭的上边的科室都跑了个遍,检查做了十几种,血抽了几十管,病情依然没有得到控制。
她也曾把希望转向中医调理,症状似乎有所缓解,但王晓说身体的疲惫感又日益加重。“就好像暴风雨前的宁静。”最近的一个周末,她再次感受到心脏失控的跳动,她说连门口都走不进去,只能蹲在原地,“有很明确的濒死感”,所以,这次她来了医疗资源更好的北京。
◎ 目前,更多地长新冠门诊放在了呼吸科,不少专家建议应该针对不同症状的长新冠人群设立门诊,有针对性地用药。/图:病友供图
和王晓一样,麦鱼也是因为感染新冠后出现了严重身体的不适。她回忆,自己的症状是从轻微的疲惫开始,先是没有办法进行运动,之后变得更加严重,累到连眼睛都睁不开,体力和精力都出现问题,“看手机没法连续超过10分钟,不然会累到崩溃,出现肌肉震颤和全身抽搐的症状。”
大部分时间只能躺着。麦鱼在一家国企担任财务,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患病后她的认知能力在迅速下降,脑子里感觉有个大冰块。以前滚瓜烂熟的数字,现在却怎么也记不起来,她说话的速度越来越慢,需要一边思考一边说话,同时又害怕同事看出来。
麦鱼说,那是段“偷感”跟疲惫感都很重的日子,没有办法正常生活,最后只能辞掉工作,四处求医,来到北京后,她被先后确诊为抑郁症和重度焦虑。
王晓和麦鱼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知晓自己属于长新冠患者群体。2021年,长新冠被世界卫生组织首次提及,但在中国,“长新冠”患者仍然是一个隐蔽的群体,2022年,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上海感染与免疫科技创新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文宏教授首次在研究中提及,在感染新冠病毒患者中有10%会有长新冠症状。
这个数字很有可能被低估了。
因为很多人从未接受过检测,他们选择在家中自行治疗,这些人没有被统计在内。而那些发现自己是长新冠的患者,却又往往面临着诊断难、治疗难、用药难的“三难”局面。
02
在治疗中挣扎的长新冠患者
由于长新冠具有非特异性和不确定性,这导致目前医学界对长新冠的知识和见解,尤其是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相当有限。
“因为很多长新冠症状在普通公众中也很常见,在某种情况下,确定某种症状是否确实归因于新冠或复发性感染患者的某种变异相当困难。”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深圳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卢洪洲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
直至近日,由中科院院士高福教授一项针对74075名中国受访者的大规模在线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的长新冠症状主要集中在疲劳、记忆力下降、运动能力降低和脑雾,除此之外,部分人出现心悸心慌、睡眠质量下降、紧张焦虑、脱发等。这些症状有些是生理上的病症,有些是心理和精神的问题,经常混淆在一起。
而在这诸多症状中,慢性疲劳最令人棘手,它是一种非常主观的感受,又很难通过抽血检查某项具体指标来评估,对医生来说想要确诊更加困难。
即便有幸确诊,对于长新冠患者,他们都不得不费尽周折找到自己的诊疗方案。
◎ 长新冠被认为是免疫力失调导致,为了治愈,不少长新冠患者求助于提高免疫力的保健品。/ 图:病友供图◎ 部分长新冠患者被诊断为抑郁症或焦虑症。/ 图:病友供图
在被诊断为抑郁症和重度焦虑后,麦鱼抱着一大堆精神类药物回了家,随后服用药物出现的副作用让她更加痛苦,“吃了精神科医生开的药后,我甚至都尝不出饭菜的味道,感觉像嚼蜡”。麦鱼只能停了药物,开始自行在网上购买一些增强免疫力的保健品,25羟基维生素D、辅酶Q10、多重vb、虾青素、VB12等等,“希望会有效果!”
王晓说去到每个医院、科室都只是对症治疗,呼吸科开治哮喘的药,心内科开降心率的药,其中一位年轻的医生告诉他,“你不要来检查了,你就是焦虑症。”她也像麦鱼一样,被认为是精神性疾病。
医生表示,“在患者的躯体症状上找不到器质性疾患的证据后,医生只能将病因归咎于心理问题,这是因为痛苦的病症让一个人对疾病产生恐惧和焦虑、迷茫,这些情绪又有可能转化成躯体化的症状。”
发病机制不清楚尚可以放在一边,对于长新冠患者而言,亟需解决的问题是,该怎么缓解或消除这些症状?
近日,英国医学杂志(BMJ)发表了一项系统综述,认为就目前治疗长新冠的各种方法中,仅认知行为疗法和身心健康康复项目很可能会改善长新冠症状,且间歇性有氧运动对于改善长新冠患者的身体机能优于持续运动。
其他干预措施的有效性都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来支持。
包括伏硫西汀(抗抑郁药)、leronlimab(一种靶向CCR5的人源化IgG4单克隆抗体)、益生菌-益生元组合、辅酶Q10、杏仁核岛叶再训练、L-精氨酸联合维生素C、吸气肌训练、经颅直流电刺激、高压氧以及提供长新冠患教信息的APP等。
据39深呼吸了解,目前我国开设的新冠康复门诊中,主要开具的治疗手段更依托于中药调理,加上运动、生活方式和心理的调适。
“坦白说,不能保证对每个患者都有效。”医生表示。
03
需要更多的长新冠数据和研究
在医学上,长新冠还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由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和独特的情况,全世界的科学家们将攻克长新冠希望寄托在了中国研究学者身上。
幸运的是,中国学者对这些具体问题的鉴别能力正在不断提高。张文宏教授团队近日就在《国家科学评论》杂志上揭示了长新冠症状的发生和持续背后的免疫机制,并找到了诊断生物标志物和潜在治疗靶点,为长新冠的临床诊治新思路提供基础。
“但真正解决长新冠还是一个复杂又漫长的过程,从临床现象到实验室再回到病人身边,这个过程都需要时间。”
那现在面对长新冠,我们能做什么?
科学家认为,接下来应当加快抗病毒药物,同时,还需开发其他新药和建立快速临检测试平台。公众则应积极改善室内空气流通,佩戴高质量口罩,及时检测和接种新冠疫苗。
在长新冠门诊确诊之后,王晓被拉进了一个群组。在这个群组里,医生和护士会向病友们介绍最新的治疗方案,有需要的病友可以到医院去尝试。王晓被建议尝试中西医结合的手段。“我还年轻,总要想办法把病治疗,什么办法都要尝试一下。”
麦鱼也减少了保健品服用的次数,决定带着家人去老家进行修养,她说老家空气质量好,青山绿水可能有利于病情的康复,“什么时候好了,我什么时候再重新回到职场。”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姓名除专家外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