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马斯克又开始放炮,这次的目标是激光雷达,还顺带怼了华为一把,他强调激光雷达在自动驾驶领域就是个“错误的解决方案”,纯视觉才是王道,这可是跟国内主流的智驾路线唱反调。
要知道国内不少车企,包括华为在内,可是把激光雷达当成宝贝疙瘩,又是上车又是宣传的,现在马斯克跳出来说这玩意儿是错的,这不是公开打脸吗?
更刺激的是,就在马斯克“开炮”的同时,国内这些搞激光雷达的企业,业绩却好得不得了,股价更是噌噌往上涨,这到底是咋回事?
中国车企执着的激光雷达
马斯克为什么非要抓着激光雷达不放,因为他觉得这个东西在自动驾驶领域纯属鸡肋,昂贵又没必要。
不过国内的车企们似乎并不买账,大多数厂商还是坚持“多传感器融合”方案,也就是把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各种传感器都用上优势互补,力求打造更安全可靠的智驾系统,说白了就是觉得蛋既然容易碎,那更不能放一个窝里。
那为什么国内车企对激光雷达这么执着?其实也不难理解,激光雷达虽然以前价格贵得吓人,但它能提供非常精确的三维环境信息。
这就有点像给汽车装了个“3D扫描仪”,尤其是在恶劣天气、光线不足或者摄像头看不清的情况下,激光雷达就能派上大用场,有效弥补摄像头的短板。
很多人都把激光雷达看作智能汽车的“隐形安全气囊”,更关键的是,激光雷达的价格现在已经不像以前那么高不可攀了。
技术进步加上规模化量产,让激光雷达的成本大幅下降,从以前的四位数降到两位数,甚至有望在2025年对半砍,那这价格对于车企来说就很有吸引力了。
成本下降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激光雷达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以前只有25万以上的豪车才舍得用激光雷达,现在15万级别的车型也开始标配。
比如埃安RT和零跑C16,都是价格亲民的车型,但也毫不犹豫地用上了激光雷达,并且把它作为一大卖点来宣传。
从市场数据来看,15万元以上的新能源汽车,激光雷达的渗透率已经超过了五分之一,一些头部新势力品牌的激光雷达搭载率甚至接近六成。
这火爆程度,足以证明激光雷达在国内市场的受欢迎程度,激光雷达到底是鸡肋还是安全卫士,现在还真不好下定论。
马斯克的“偏见”或许有他的道理,但国内车企的选择也不是完全盲目,孰对孰错,还得交给时间和市场来检验,既然激光雷达这么香,那马斯克为什么就死活看不上?这就得说说他坚持的纯视觉方案了。
纯视觉的诱惑
前面说了国内大部分车企都喜欢“多传感器融合”,什么都用上,图个安心,但马斯克就特立独行,他坚信纯视觉才是自动驾驶的未来。
说白了就是模仿人眼看世界的方式,让汽车也学会“看路”,为了支撑这套纯视觉方案,马斯克可是下了血本,他砸了40亿美元巨资,建了个超大算力中心。
这地方专门用来训练和优化自动驾驶算法,这大手笔足以看出他对纯视觉路线的信心和决心,那纯视觉方案到底有什么好处?一方面它成本相对较低,不用买昂贵的激光雷达,也不用处理复杂的传感器数据融合,能省不少钱。
另一方面数据处理也比较简单,只用处理摄像头采集的图像数据,比处理多种传感器的数据要容易得多。
不过纯视觉方案也不是没有缺点,它最大的毛病就是对大算力、大数据、大算法的高度依赖,这就意味着,车企必须拥有强大的算法优化能力和海量的数据积累,才能让纯视觉方案真正落地,这可不是随哪家车企都能玩得转的。
特斯拉之所以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比较顺,主要是因为它有两大优势,一是拥有全球领先的AI算法团队,二是积累了海量的真实路况数据。
截至2024年4月,特斯拉的全球保有量已经超过了600万辆,完全自动驾驶功能的累计行驶里程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2.5亿英里。
这些数据都是训练和优化自动驾驶算法的宝贵资源,就算是这样,纯视觉方案依然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局限性。
比如在极端天气或光线不足的情况下,摄像头的感知能力就会受到影响,这都会增加安全隐患,所以说纯视觉方案虽然看起来很美好,但它能不能成为自动驾驶的终极解决方案,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
面对特斯拉在纯视觉路线上的强势推进,国内的智驾企业又该如何应对,是跟风效仿,还是另辟蹊径?
其实国内的智驾企业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在积极探索自己的突围之路,国内的激光雷达产业链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
很多头部企业都在激光雷达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不仅技术先进,价格也越来越有竞争力,这为国内车企坚持多传感器融合方案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国内车企在技术路线上也采取了多元化布局,一部分车企选择跟随特斯拉,走纯视觉路线,但更多车企还是坚持多传感器融合方案,认为这样更安全可靠。
不管怎么说国内智驾企业正在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虽然前路漫漫,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智驾一定能够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
结语
自动驾驶技术还在不断发展中,百谁强谁弱,现在还真不好说,鹿死谁手,还得看未来几年的发展。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自动驾驶的未来无比光明,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前只能在科幻电影里看到的场景,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