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叫莫庆远,1962年出生在江苏淮安一个普通工人家庭。1980年12月应征入伍,被分配到南京军区工程兵某部施工团三营七连。那时我18岁,刚从技校机械加工专业毕业不久。

七连连长是李向阳,1975年入伍,从战士一步步提干,1979年才当上连长。他是个不到三十岁的川籍汉子,为人正直,说话带着浓重的四川口音,但字字铿锵有力。

在部队的四年,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从普通工兵到技术骨干,李连长手把手教我识图纸、开工程机械。

1982年秋天,我们连承担了某军工厂的扩建任务。那段日子,经常是凌晨三点起床,顶着星光出发,直到深夜才收工。

记得有一次,施工现场的挖掘机突发故障,工期又急,李连长二话不说跳进泥坑,和我们一起徒手挖地基。那天晚上,他的手磨出了血泡,却笑着说:"当官不是享福的,是要给战士们做表率的。"

1984年底我退伍了。

李连长送我到了营门口,拍着我的肩膀说:"小莫啊,以后不管做什么,都要记住咱们军人的品格。"我重重地点头,目送着他的背影消失在营区。

退伍后,我进了家乡一家机械厂当钳工。1992年,国企改革浪潮袭来,工厂经营困难,很多工人下岗。我也拿着几千块钱的补偿,成了"待业青年"。

那时候,建筑行业开始兴起。1994年春天,老战友王德文介绍我去市郊一个建筑工地应聘。

工地上尘土飞扬,我正填表格,突然听见一个熟悉的四川口音:"这工地的安全措施还要加强,脚手架必须按规范来!"

我愣住了,抬头一看,那不是李连长吗?只是他褪去了军装,穿着沾满灰尘的工作服,鬓角已经有了些许白发。

"报告连长!"我条件反射般立正。

他转过身,眼睛瞪得老大:"莫庆远?真是你小子!"

原来李连长1988年转业后,从一线工程管理干起,靠着军人的执着和责任心,一步步在建筑行业站稳了脚跟。1993年,他和几个转业军人一起创办了建筑公司,专门承接市政工程。

"小莫,既然来了,就跟我干!"他二话不说,让我先从工程预算员做起。"你在部队就是技术好手,要相信自己!"

从此,我又跟着老连长干起了老本行。那两年,白天跟着工程队学习现场管理,晚上啃建筑规范和预算定额。李连长不厌其烦地指导我,就像当年在部队一样。

1996年,一个转折点出现了。公司承接了一个污水处理厂的建设项目,工期紧,技术要求高。项目经理突然重病住院,李连长把这个重担交给了我。

"连长,我怕担不起这个责任。"我忐忑不安。

"你在部队就是拿技术标兵的,这些年也没少学,怕什么!"他的信任让我无法退缩。

那半年,几乎天天住在工地。遇到技术难题,我就想起在部队处理工程机械故障的经验。终于,项目提前竣工,质量验收全优。这一仗打响了我们公司的名声。

1998年特大洪水,公司主动请缨参与防汛。看着电视里长江决堤的画面,李连长第一个带队赶赴前线。我们调来全部工程设备,昼夜不停地加固堤坝。

半个月后,当地政府发来感谢信,李连长却说:"我们都是当过兵的,保家卫国是军人的本分。"

2000年,我成了公司的总工程师。办公室里,我一直挂着那张1983年部队时的老照片。

照片上,李连长正在给我们讲解施工图纸,我们围着图纸认真研究。

如今公司发展得不错,但我们始终保持着部队的传统。每年都会招收一批退伍军人,手把手教他们建筑技术。

李连长常说:"咱们要为社会培养更多有军人品格的建设者!"

去年春节,李连长退居二线了。离休前,他特意请我喝酒。看着他花白的头发,我有些哽咽:"连长,这些年辛苦您了。"

他笑着摆摆手:"人这辈子,能遇到一帮真心的战友,值了!"

窗外春雨绵绵,我们举杯畅饮,回忆着那些峥嵘岁月。从部队到地方,从战士到建设者,我们始终保持着军人的本色。

那些年的点点滴滴,永远铭记于心。不论时光如何流转,军人的品格和战友的情谊,都是照亮人生的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