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宁波的中职教师们深入企业一线,体验了一个月的项目制脱产实践。通过“上班”式的实地学习,教师们接触到企业最新技术、工艺和材料,进而将这些行业前沿知识融入教学之中。这是探索产教融合方式的积极尝试,为职业教育提质增效带来启示。

职业教育是一种面向产业、服务产业、融合产业、提升产业的教育形式,肩负着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数据显示,职业教育每年培养超过1000万名毕业生;近年来,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70%以上的新增一线从业人员来自职业院校。从中可以看出,职业院校确实是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然而,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专业学科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偏差,人才培养数量质量与产业需求不匹配等问题。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离不开高素质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支撑。让职业教育教师深入企业实地学习和实践,是推动职教人才向“工匠型”人才转变的重要一环,也是深化产教融合不可或缺的部分。

职校教师进企业“上班”,有助于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需求的精准匹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职业教育与产业结合的重要性更加凸显。通过实习实训、项目合作等方式,职校教师向一线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学习,了解新科技、新工艺的应用和发展,有助于推动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的优化,让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更加符合企业实际需求,推动学科与产业同步发展。

职校教师进企业“上班”,将学术研究和产业实际需求相结合,有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在深化产教融合过程中,职业教育教师应承担起学校、企业、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角色,将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技术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带出一批批“上岗即是熟练工”的学生,为企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

职业教育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深度融入产业链,跟上行业发展的脚步。期待更多职校教师进企业“上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助力学校培养出更多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