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沪湖情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湖州南浔“四象之首”刘镛的后代刘宝琦如今时常回到南浔古镇,去看一看刘家的“小莲庄”。

古镇上最漂亮的那片园林,就是刘家曾经的家业。亭台水榭,林木蓊郁,满池荷花色。刘氏家庙掩映其中,庙前面是两座巍峨的御赐牌坊。每一年,刘宝琦都会组织一次祭祖,40多位刘氏后人从各地赶来小莲庄,焚香献礼。

有关刘镛的发家史,如今已不可考。比较受到认可的说法,是当年刘镛在南浔某丝行打工,后来自己单干,但总是被前来收丝的商人压价。于是他决定自己将丝运到上海售卖,从运河到太湖,再从苏州河入上海滩,水路走了三天三夜才到达。在上海,刘镛惊喜地发现他们生产的“辑里丝”因质量优而极受欢迎,利润可观,从此发家致富。

晚清时期,湖州南浔到上海,走水路。无数南浔商人载着一船一船生丝运往上海,再远销海外,积累了一批财富。根据所拥有财富的数量,家产上千万银两的被称为“象”,五百万两的被称为“牛”,百万两则称之为“黄金狗”。因此,小镇南浔汇聚了“四象八牛七十二条黄金狗”,这些富商的家产总和甚至可与晚清政府的赋税相匹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被称为“湖丝阿姐”的缫丝女工

湖州有丝,上海有口岸,正是由于两地依托各自资源禀赋,不断加强联系,使南浔成为湖丝出口的主要转运点,也推动了上海对外贸易的发展。

在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南浔商人和他们的后代也开始进一步在上海拓展自己的商业版图。除了经营蚕丝生意,他们也涉足盐务、典当、通运、收藏、银行、房地产、娱乐业等,也有人积极参政,成为支持孙中山革命活动的重要人物。可以说,这批南浔商人为上海的近代化进程做出了诸多贡献。

如今,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南浔富商的故事已成往事。但“四象八牛七十二条黄金狗”的后代,仍在各行各业发光散热,他们中不少人定居于上海,依旧串联起沪湖之间更多情深。

寻根

几年前,父亲病重,把传承家族历史的担子交在上海人梅继玉身上,她是南浔“八牛”梅家的后代。

一开始,梅继玉有些茫然。她对家族的事情并不了解,梅家遗留下的文字、图片资料都很有限,她手中只有少量父亲留给她的资料和一本小册子,是当年梅家“梅恒裕丝经行”在美国印发的产品宣传册。抽丝剥茧,草蛇灰线,梅继玉开始寻找梅家后人做访谈,托在美国纽约的朋友查询当年梅家在57大道5号设立办事处的资料,尽可能地搜集更多信息。

渐渐地,各种信息汇聚过来,逐渐拼凑出家族的历史。当年,梅家开设南浔最早的用机器生产的丝厂,梅家祖宅中有两座船码头,每月一次开着小汽艇去上海运丝,最盛时在美国设有办事处,多次夺得各种博览会的大奖。“梅恒裕”品牌的丝经因色白、经匀、质韧创出特色,在海外也颇具声誉。光绪后期,由于帝国主义国家洋行的压榨和国际市场上人造丝的兴起,湖丝生意日薄西山,南浔商人们多开拓其他产业,但梅家是唯一坚持到抗战前夕仍发展实业的南浔家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0年上海世博会展出的辑里丝

从前,梅继玉也去南浔古镇旅游过,走马观花,自觉“不知道什么道理,看看就出来了”。自从接手了这摊事务,再去南浔,心态已全然不同。比如她清楚地知晓刘家小莲庄藏书楼门口的那一块啸石,是梅家卖给刘家的;比如她带着女儿、女婿到访梅家老宅及私家园林“述园快阁”,个中典故信手拈来。“述园快阁”如今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园中有一棵珍贵的名木白皮松,至今仍笔直挺立。梅继玉想起父亲梅舜南生前未能最后再看一眼白皮松的遗憾,不由得流下眼泪。

在梅家老宅外休息喝茶,有本地人来搭话,问她是哪里来的?她不说从上海来,只说是梅家人,对方一副了然的样子。梅家在南浔开设的丝厂,最多时候有工人近六百,盘活了当地就业,不少本地人的祖辈都曾在丝厂中做工,因此在当地人心中地位很高。那一刻,梅继玉与祖辈的距离更近了一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浔古镇,沈勇强摄

“八牛”周家后代的周正,在退休以后才对家族历史产生兴趣。他无意中看到几本写南浔商人,尤其是“四象八牛”的书,便产生了不少兴趣,又因缘与南浔博物馆和图书馆馆长相识,了解了周家不少信息。有位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也是周家后代,一直在整理相关内容尤其是家谱,但因病重无法继续,交由其后代整理,最终大量的文字素材又被辗转托付给周正。

到周正这一代,周家人之间的联系已经不多。在图书馆可查询的记载中,当年南浔周家六房,每年都要进行家族会议,商讨公产分配,直到1948年正式分家。如今,六房各自的后代早已天涯散落,于是,周正决定从自己爷爷这一脉着手,开始接续家谱。

难度不小。如今几代,起名字已经不按家谱中字辈排列的规则,就连周正父亲和他本人也是如此,所以难以考究,再加上之前家谱中的出生年月多按年号和农历,费了很多功夫才统一标准,一点点还原。原来只到1911年就断掉的短短几代的家谱,在周正的努力下已经续成长长的一段,“虽然过程艰难,但很有成就感。”他说。寻根以后,他既认可自己是上海人,同样觉得自己是南浔人。

重聚

湖州市南浔“四象八牛”后裔上海联谊会秘书长王省今年有个愿望,就是在沪苏湖铁路开通以后,组织联谊会众人乘坐高铁回访南浔。

联谊会已经成立四年,每年都会组织各种活动,促进沪浔两地人文历史交流。比如请来上海和南浔的文史专家开研讨会,畅谈南浔“象牛”群体的奋斗史和背后蕴含的精神文化意蕴;比如编纂了一批致敬南浔先贤的书籍,包括《生命的烛光——记北大校长张龙翔》《沪上名士刘承幹》等;再比如举办《上海百年建筑中的南浔记忆》展览等。

“四象八牛”后裔也因为联谊会的成立而重聚在一起,如今有100多人入会,每年两次返回南浔开启“家乡行”。

“有人说南浔商人一脉已经衰败,但我不这样认为。”周正的观点是,“四象八牛”后裔不再做蚕丝生意,也没有继承先祖的家业而富甲一方,但仍在各个领域发展,续写先辈们的荣光。“再谈当年的财富如何意义不大,更应该探究的是先辈们做人、做事的准则、智慧与家风家训。”

刘宝琦的祖父刘承干是刘家第三代最负盛名的人。小时候,刘宝琦和祖父一起在上海生活,因为是唯一嫡孙,祖父格外喜爱、亲近他。在刘宝琦的印象里,祖父酷爱藏书、刻书、印书,每次书商来找他卖书,有心仪的从不还价。祖父节俭,乘火车只买硬席,脚上常年一双老布鞋,与书商通信的信封翻过来还能接着用。但祖父更大方,遇到知音总是慷慨赠书,不收分文。

近代规模最大的私人藏书楼——南浔的嘉业堂藏书楼就是刘承干建造的。藏书楼中典籍极为丰富,宋元版、明刊本、手稿本应有尽有。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刘承干将每套书籍的第一册妥善地藏了起来,也因此让藏书楼中的书籍免受掠夺——日本人觉得书籍不全,没有带走的价值。

祖父家族中同辈的兄弟刘承桓成立了“刘承桓慈善教育基金”,2019年以个人名义捐赠100万元,如今是刘宝琦在打理。目前用于资助湖州师范学院南浔附属小学品学兼优和家庭困难的学生,已有200余名湖师附小学生受益。即便“四象八牛”的先祖们以商业发家,但格外重视教育,强调后代一定要读书。这也是在后来战争风雨飘摇,时代不断变迁以后,“四象八牛”后裔仍然能够各有所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顾联承

“顾家”顾家威的祖父顾联承则捐献家产,在上海建设圆明讲堂,成为上海最重要的净土宗道场之一。据顾家威回忆,小时候每天放学以后,他总是会直接去圆明讲堂写作业,边听明旸法师给他讲历史、讲做人做事的道理。“当时懵懵懂懂,也许没听进去多少,如今想来却觉得十分美好。”顾家威说。

顾家威还时常感慨于祖父思想的超前。静安寺一带的庙产不能买卖,但祖父十分看好这一地块,于是租赁了一百年,那时候他就已经对土地使用权有着明确的概念。在愚园路上,顾联承创办了最为辉煌的百乐门舞厅,提出用中国人做设计师、建筑师,能用中国的材料绝不用外国的。百乐门建成以后,顾家并未实际经营,而是交给专门的人管理,有点“职业经理人”的意味,想法非常开放。顾联承还曾建立了百乐门体育会和东华足球会,在他看来,中国人想要不落后,一个是发展文化,另一个就是强身健体。

“四象八牛”后裔上海联谊会成立之时,想要寻一个会场,最终定在百乐门。百乐门的经理听说会议的缘由,下午就停止营业,为联谊会免费包场,就是为了表达对顾家先辈的尊重。

百年岁月如白驹过隙,“四象八牛”们与上海交织的情缘仍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