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做咨询时,遇到这样一个案例:

一个初三的孩子,因为承受不了学业压力,已经拒绝上学两周多。妈妈去跟老师沟通,希望老师能对自家孩子网开一面(作业减量等),老师的回复是“不可以”。

理由是:全班40多个孩子,我得一视同仁。现在面临中考,每个人压力都大,老师也扛着压力,凭什么要对你的孩子网开一面?

这位妈妈也很困惑:大部分孩子都扛得住的压力,为什么自家孩子就是不行。

确实,不同的孩子,以及不同的成年人,抗压能力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为什么存在这些差异?今天就再深入分析分析。

有心理学家专门构建了一个“压力模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摘自《津巴多-普通心理学》

依据这个模型图,压力的产生主要受三个维度的影响:

(1)应激源(或压力源):即产生压力感的事件和环境,比如考试失利,投资失败,被伴侣抛弃,等等。

(2)资源:可以用以化解危机和对抗压力的支持,包括物质,技能,人际关系等等。

(3)认知评价:个体在对应激源和资源做出分析之后,形成对压力的真实感受。认知既跟一个人的先天性情有关,也跟后天的教育和文化有关。

在经济下行的环境,很多人遭遇了裁员或失业,这是一种显著的“压力源”。但是同样面对裁员,不同人承受的压力不一样。

王先生虽然被裁员了,但现有的支持性资源很多,包括:家里还有存款几百万,妻子仍有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并且夫妻关系和谐。

同时,王先生能力很强,技能很多(这也是重要的“资源”),所以他相信自己可以重新找到工作。

王先生对现状做出的认知评价是:虽然失去了工作,但生活不会有太大的危机,而且自己可以重新找到工作。因此裁员的压力对王先生而言,没有特别大。

而刚被裁员的张先生面临的情况又不一样:家里刚买了房子,欠着几百万的贷款;老婆是全职妈妈,没有收入;夫妻关系不佳,老婆给不到丈夫精神支持。

张先生没有应对失业压力的物质资源,同时因为能力一般,重新就业困难重重。因此张先生很难扛住裁员的压力。

所以,要对抗压力源最重要的就是“支持性的资源”——包括物质、精神、家人、能力等等。

对于孩子来说也一样。

小明期末考试考砸了,但感受到的压力没那么大。因为小明的爸妈从不会因为儿子考砸了而去打骂,只会鼓励他继续加油,还会积极想办法帮孩子提升成绩。

小明的父母家人,都是非常给力的支持性资源,所以一般小的挫折,小明都能扛得过去。

而还有一些孩子,一次考试失利,就濒临抑郁,或作出极端绝望的举动。那是因为这些孩子太缺少支持。

学校给孩子100斤的难以承受的负重,回到家里非但没人帮孩子减压,家长还会再给孩子增加100斤的负重。

另外,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差异也很大。

老师给全班孩子布置了同样的作业,那些学习能力强,写作业效率高的孩子,也不觉得有太大的压力。

但对于学习能力弱,写作业慢的孩子来说,确实就压力山大。

哪怕压力源和资源都一样,不同的个体,也会对压力做出不同的解释,这就是“认知”的差异。

认知差异受先天性情和后天环境的双重影响。

比如我家俩娃,先天性情差异很大,大宝保守而敏感,小宝则天性乐观。

每次大宝考砸了,我都要打足精神给他做心理建设,给他尽可能多的关爱和鼓励,但他依然感到压力很大。(阅读参考:)

而二宝在学校遇到什么挫折了,或者考试考砸了,她自己就能把自己安慰得很好。

“我这次数学考试虽然成绩下降了,但计算部分的正确率提升了。”

“这次作业我虽然错的很多,但错的都是该错的,不该错的都做对了。”

因为性情的差异,两个孩子对事实的评估判断都会有些偏颇,大宝是过于悲观,小宝是过于乐观。

所以在后天教育引导上,我得尽量去做居中调节——让大宝更乐观一些,让小宝更谨慎一些。

但天性的力量实在强大,后天调节的效果始终有限。

我家娃爸经常会说:两个娃都不让人省心。儿子虽然成绩好点,但太过于敏感不像个男子汉;闺女虽然性格开朗,但上进心不强,成绩一般。

我的认知却跟爸爸不同,我觉得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大宝虽然高需求高敏感,但努力上进,能力很强;二宝虽然能力一般,但知足常乐,神经粗壮。

两种性情和能力的组合,刚好达到了某种平衡。

最怕的就是能力跟欲望的不平衡——这也是一种最常见的压力源。

--------End---------

我是华川(川妈),一位心理咨询师和家庭教育工作者。咨询问题请加个人微信,Chuanma04.(已添加川妈微信的家长请不要重复添加)

作者简介

华川(川妈),著有《温和而坚定地养儿育女—二胎妈妈正面管教践行记》,《游戏,破解教育难题的金钥匙》,《婚姻关系的七道考题》。当当网、淘宝网等平台均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