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0年,46岁袁崇焕被凌迟处死,挨了3543刀。直到皮肉已尽,袁崇焕依旧哀嚎不断,过了半天才咽气。可没成想,当天夜里,袁崇焕的首级竟凭空消失,直到150年后,才揭开真相!

几百年间,人们对袁崇焕究竟该不该杀争议不休。

对大明来说,袁崇焕是奸还是忠也是扑朔迷离,但通过仔细分析,崇祯从对袁崇焕听之任之到最后的凌迟处死,可见他一定是犯下了不可饶恕的大罪。

受一些影视作品影响,多数人把袁崇焕看作明末重要将领之一,实际上他是个文官而非武将,为了出人头地,袁崇焕也曾疯狂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622年,彼时的袁崇焕只是个小小的知县。

这一年,袁崇焕与几位知县一同进京述职,彼时东北后金政权屡屡犯边,袁崇焕表现的忧心忡忡,更是大胆地一人一骑视察山海关的防御情况,一时间袁崇焕单骑赴官吵得沸沸扬扬,他的名声也响亮起来。

这件事可以有两种解释。第一,袁崇焕心怀家国,有一腔热血报国救民的决心。第二,有意作秀以此引起京城高官或者皇帝的注意。

从结果来看,两种可能都有,但后者的倾向更大一些,原因很简单。

王朝末期,明朝国内绝大部分资源都被寡头垄断,作为文官一员的袁崇焕不可能不知道,他想改变这什么凭他一个小小知县什么都做不了,唯有出人头地做大官才能实现自己的或者国家的理想。

果然,在这之后,辽西重镇失守,朝野震动,袁崇焕的举动被并不注意,面对兵部的“面试”袁崇焕表现得泰然自若,更是直接表示“给我足够的兵马粮草支持,我就可以守住东北地区。”

就这样,袁崇焕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他先随着孙承宗驻守辽东,直到1626年宁远之战爆发,袁崇焕一战成名,受封辽东巡抚加便宜行事之权。

为了稳定辽东局势,袁崇焕打算与皇太极议和,但最终没有成行,双方再次发生战争,明军惨胜。

明熹宗对议和一事颇有看法,而袁崇焕也看出了皇帝的心思称病辞官,原打算以退为进,意外的是,明熹宗竟然批准了。

不久之后,明熹宗驾崩,崇祯皇帝继位,这位颇有抱负的末代皇帝上台后处理了魏忠贤,随后朝中大臣奏请崇祯重新启用袁崇焕对付后金政权。

对于崇祯皇帝,袁崇焕再表忠心。而对当时的明朝来说也确实没什么人可用。因此,崇祯给了袁崇焕很大的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袁崇焕再次任职,崇祯皇帝补发了军队的欠饷,可是袁崇焕再次履职的第一件事就是杀了毛文龙,这事令朝野震惊。

且不论毛文龙是否有罪,哪怕是罪无可恕,袁崇焕都没有权力私下处死朝廷正二品总兵,这是越权,越的还是皇权,这对敏感的崇祯来说不是一件好事。

不巧的是,毛文龙被杀不久,后金政权绕过袁崇焕的防线,从蒙古出发直奔北京,袁崇焕得知立马出兵迎敌,虽然最后赶走了后金军,但袁崇焕难辞其咎。

原因很简单,如果毛文龙不死,后金不可能如此长驱直入。

因此,就算袁崇焕打了胜仗,最后还是被下了狱。即便不少人为其求情,崇祯皇帝还是下令处死,并且是凌迟处死。

从这就可以看出,袁崇焕犯了不可饶恕的罪,否则崇祯不可能凌迟处死。

当然有人说崇祯昏庸,仔细研究发现,崇祯是想做个好皇帝,只是他个人能力相对平庸,加上当时的环境不是他一个人能处理的,换句话说,凌迟处死袁崇焕是崇祯皇帝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私杀害朝廷大员,卖粮给敌对势力这两件事就足够他喝一壶得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630年9月22日行刑那一天,刑场占满了老百姓,他们拍手称快,作为当时的人,他们比我们现在更了解历史的真相。

那一年袁崇焕46岁,挨了3543刀,身上的皮肉已尽,他哀嚎不断,挺了半天后终于断气了。可令人想不到的是,他的尸体竟然诡异地消失了。

不少人认为这是非人所为,事情在150年后揭开真相,原来是袁崇焕的一个部下冒着风险为他收尸并守护着他的墓地。

有人说崇祯不杀袁崇焕,明朝不会亡。明实亡于经济枯竭而非某个人,如果有这个人,那也不可能是袁崇焕。

你们说呢?

参考信息: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二百五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七·袁崇焕传[M].长沙: 岳麓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