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法在古代战争中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名词,历代的兵书史籍都有相关的介绍和记载。比如《孙膑兵法》里面的十大阵法、明朝戚继光为抗击倭寇所创的鸳鸯阵,南宋宋威为对抗金军骑兵所创的撒星阵等等。
当然了,对于阵法大家一定要有一个客观且现实的认知,其乃是依据地形、战场环境、敌我兵力对比、兵种差距等等实际战场情况,通过改变部队的阵型变化,或者说位置部署,来达到一个战斗力最大化的作用。
所谓“排兵布阵”,大概就是这么一个意思。
古代的冷兵器作战,军队的阵形往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古代战争是短兵相接,如果没有阵法,可能会出现一万人的军队,就前面1000人在打,后面9000人在看,或者葫芦娃救爷爷式的挨个送死的情况。
在许多以少胜多的战例中,优势兵力方往往落败,很大原因就是其阵形被冲散了,战士们顾此失彼,互相间无法配合,最终斗志全无,溃败而逃。所以不同地形环境,选择的阵法非常重要,也是体现武将才能的重要表现。
所以,古代作战时,非常注重阵法的运用。比如防御时所常用的方阵或者圆阵,其多是机动兵力在内,盾牌、枪兵在外,弓箭手辅之,层层布防。将军队变成了一个临时堡垒,借助盾牌以及弓箭的防御优势,用以应对敌军的大规模进攻。
而进攻时多用鱼鳞阵,即采取梯次配置,将主力集中于前端,正向碾压对敌。行军时则是纵队式的长蛇阵,行动比较灵活。当然了,这仅仅只是阵法的最基础运用,一位优秀的将领和一支强大的军队,是有能力在不同环境下摆出多种阵形,最终取胜。
阵法是多种多样的,有人为的也有天然的,人为的小阵如三才阵,五行阵,行军的一字长蛇阵,临时布防的牛马战车阵,大型战斗中阵法更少不了进攻的枪盾阵,防守的八卦阵,天然阵我见过人力的悍不动的,以巨石河流山谷为阵,最常见的口袋阵,水土类的陷地阵人为制造出沼泽类地形,没阵那就和流氓打架没区别了。
对于阵法,我们其实可以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战略级,即调兵遣将。
沙盘式的多兵种,多部队的运用调配。即将军队按照战略需求,做出不同的战术划分,多少人正面阻击,多少人侧翼迂回,多少人临河据敌,多少人居高压阵等等。这是最高级别的战略运用,往往是统帅级别的人物需要具备的能力。
第二种是战术级,即排兵布阵,乃是大规模兵团对战时的指挥调度,即我们狭义上讲的阵法,进攻、防御、行军等等,不同的阵型配合,发挥不同的战术效果。
第三种则是单兵级,即班组配合,在战场上,配合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难解难分的正面厮杀中,哪一方的配合能力更强,哪一方往往就是赢家。因为这种时候,统帅的调度作用已经不大了,其需要战士们用厮杀来决出胜负。这里最值得一提的应该就是戚继光所创的鸳鸯阵了,十几人为一组,以狼矛与刀盾为防御,以长矛镗钯为进攻,攻守俱佳。对于当时的倭寇来讲,在白刃战中,几乎是无敌的。
这其实就是古代阵法的一个大概介绍,其实这种所谓的“阵法”,在热兵器时代同样存在,比如步坦协同、三三战术等等,我们都可以称其为阵法。
很显然,这里所描述的阵法和小说里面大相径庭,顶多就是一个站位配合而已,根本不可能出现小说中所描述那些神奇现象。
没办法,因为这才是现实。现实中的阵法就是跟下棋一样,讲究的是运筹帷幄,随机应变,看重的是士兵的执行力以及将领们的阅读战场能力。
而小说里面的阵法,那完全就是神话中的法术了,垒几块石头,画两道符号,就能营造一番天地,掌控风雷电雨,飞沙走石,异象横生,这简直太不靠谱了。
得知前处只有乱石八九十堆,并无一人一骑。陆逊大怒,亲自入石堆观看。哪料进得阵来,飞沙走石,遮天盖地,举目怪石差峨,槎桠似箭;横沙泥土,重叠如山;江声浪涌,有如剑鼓之声——《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这段描写,后来被武侠大师金庸多次化用,搬入了其代表作《射雕英雄传》之中,黄药师、黄蓉父女用桃树、用海滩礁石布八卦阵,弄得众江湖豪客团团转。
然而,阵法并不是围几十堆石头,而是几路军队排兵布阵,设定好方位,谁前进,谁后退,谁断后路。就如同足球赛场,足球队员摆的阵型一个意思。先锋,中场,后卫。用军队摆出的攻,防阵型叫阵法。不过打仗的阵型,人数众多,非常复杂,需要严格的演练,方可成阵型。士兵抡枪上阵,既可杀敌,又可调整防守。
所以,其实阵法是被神化了,阵法其实是各种兵力的合理布局,以使各兵种之间能够达到最佳的配合状态,降低干扰。如果真有这些人,还要军队干嘛?直接用阵法搞一个陨石天降或者天雷降世,那不就得了?
所以,总结来说,阵法是肯定存在的,但是却没有小说里面那般玄乎,大家一定不要搞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