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唐高宗两位皇帝在位期间,有两部经典法帖编集完成,一是行书《集王羲之圣教序》,二是草书《十七帖》。此后历代宫廷书法家莫不以此二帖为“圭臬”。如果我们想要领略纯正的魏晋笔法,不妨把它们作为入门启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比于《圣教序》,《十七帖》内容上更为真实可信,行笔更为自然,整体气韵也更流畅贯通。这因为《圣教序》每个字都是遴选后集成的,而《十七帖》则是把王羲之不同的行草手札和在一起,没有经过二次加工,所以更“原汁原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煊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此作可以看作是王羲之草书的“百科全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宋朱熹曾说:“《十七帖》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其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者。”这就是说这件草书既合古法,又有气韵,自然无垠,情感真挚,达到了“书无意于佳乃佳”的境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在学草书时,选帖要格外留心,它直接关系着能否学到真实的草法,能否打下坚实的基础。按米芾所说“草书不入晋人格,辄徒成下品”,以魏晋名家的行草作品入手为最佳选择,而《十七帖》正符合这一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部作品收录王羲之与好友周抚16年间的通信手札,可谓呕心沥血之作,内容无所不包,字数超过1000字,几乎囊括日常所用,也是我们领略王羲之行草风格演变的范本。《十七帖》传世版本众多,较为知名者有明邢侗本、文徵明朱释本、吴宽本、姜宸英本、二玄社上野本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目前已知内容最完整、拓工最精致、字迹最清晰的一版,是藏于河南开封博物馆的“冯铨本”。共29帖、1166字,冯铨本《十七帖》不存在缺页、缺行现象,字口漫漶痕迹精心修复,也未经裁剪和拼装,通篇细腻精到,将王羲之凌空取势、顺锋入纸,绞转、衄挫、牵丝引带、以纵取势等用笔细节纤毫毕现的展示出来,连刀口都清晰分辨。1990年7月,国家文物局将其评为“一级文物”,是名副其实的“国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各版本细节对比

如果我们能将这部作品临摹十遍,王羲之用笔的诸多技巧也就掌握了,自然能超越时代,直入魏晋,书法水平有质的飞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今,我们将《十七帖》(冯铨本)进行超高清12色复刻,与原作毫无差别,并在正文下方加入现代字注解,独家推出一款经折装,便于您临摹和欣赏,若您喜欢可以点击下方商品链接一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