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对于《踏歌图》的解读争议颇多,有人认为这是歌功颂德之作,也有人认为是讽刺当权者的苟且偷安。事实究竟如何呢?

踏歌是一种历史悠久,不拘程式的集体性娱乐活动,用足蹬蹋而作歌。早期的踏歌主要是于祭祀祈福的场合,到了唐代,盛极一时。

最著名的就是李白的《赠汪伦》中的:“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宋代有关踏歌的记载也很多,流传下来的画作最著名的便是马远的《踏歌图》,上有宁宗皇帝题诗:“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垄上踏歌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踏歌图》中描写了什么?

山水人物画,表现的既是雨后天晴的京城郊外景色,也是出丰收之年,农民在田硬上踏歌而行的欢乐情景。全幅构图洗练,以风景为主,人物为辅,对大自然复杂的形态进行了巧妙的剪裁,把观者导入了深远渺茫、意蕴悠远的世界。

《踏歌图》用简括的线条,清秀的色彩,描写了阳春时节,雨后天晴的京城郊外,四位士人带有几分醉意的在群峰林立、河山幽深处“踏歌而行”的愉悦情景。整幅画虚中有实,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马远巧妙地把山环水抱的复杂景物写得远近分明,图中没有花草的陪衬,却表现出愉快的春山环境。远山奇峭,近石方硬,树木多姿,云雾掩映中显出辽远的空间和光的感觉,具有清旷秀劲的特殊风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卧石与秀峰主要用大斧劈皴,其中在秀峰上夹用些许长披麻皴,岩石的凝重,秀峰的峭险与水纹柔和的勾法形成强烈的对比。

图上段,奇峰对峙,主峰处理得突兀奇峭,以长斧辟皴法再现了山石质感。前后景以空白加以衔接。

中景峭拔瘦直的峰峦棱角分明,烟雾萦绕的云山深处,松林掩影中隐约可见殿阁飞檐、曲折长廊,云烟迷漫,似乎表示山谷中还有蒙蒙细雨。

近处潺潺的溪流与远处俊峭的山峰遥相呼应,观者似乎真的置身画中,耳边正回荡着士人欢快的歌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景处几位老者在群峰中,山河幽深处踏歌而行于田垄上,田垄下方一片禾田,禾苗随风而动,耕牛劳作于田间。田垄后方突兀的峭石、萌芽初生的垂柳、苍翠的松竹、傲然挺立的红梅、潺潺的溪流相互呼应,给人一种处于桃源仙境的愉悦感。

其中一老者刚过小桥,右手扶杖,左手挠腮,摇身抬腿,踏歌而舞,憨态可掬。随行二老者其中一人双手拍掌,双足踏节,另一人抓住前者的腰带、躬腰扭动,舞态可人。后行一人,肩扛竹棍,上挑葫芦,身前倾,腰微弯,和节而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个人动态不一、却动律和谐,人乐年丰之气象在活泼灵动的舞姿中呈现。垅道左面的两个孩子给画面添加了一股童趣,老少相宜,构成了画面人物动态与气氛的协调。

历史上对于这幅《踏歌图》的解读颇有争议,一些人认为作者创作这幅作品是想表达对统治者的歌功颂德,也有一些人认为作者的意图恰恰相反,是想从农民衣衫褴褛却兴高采烈的对比来讽刺当权者不顾当时所处实情的偷安局面。

事实究竟如何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是歌功颂德还是讽刺当权者?

作为宫廷画家,马远所绘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统治者的意愿,再结合作品题跋、内容可以发现《踏歌图》不仅是一幅描绘初春时节的山水画,它更具有某种象征意义。

《踏歌图》究竟是歌功颂德还是讽刺当权者其实从衣饰上就能一目了然了。踏歌者身上的衣服看不到明显的补丁,且穿着得体潇洒。

根据宋代的服饰制度可以了解到,南宋时期,沉寂多年的“野服”又被拾了起来,这种衣服闲居时解开,见客或外出时束起,因此白色凉衫是宋代士人最热爱的服饰。此外,南宋士人最常戴用的就是幅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画中走在最后挑着酒葫芦的老者头上戴的便是是幅巾,因此,从穿着服饰方面看,图中的踏歌者更可能是士人而非农民。

加之有宋宁宗的题跋借用的是王安石《秋兴有感》,来表达丰收时人们心中的喜悦之情,因此幅作品就是对统治者歌功颂德之作。

王安石写这首诗是为了表现在天朗气清的秋季里,农民喜庆丰收的情景,体现的是其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但被宁宗皇帝题在此画中,它的意义就有点不一样了,在此处它更多的是表达一位皇帝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暗示南宋王朝会在自己的治理下国家盛世清平,百姓安居乐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或许宋朝的皇帝都有着同样的爱好,都喜欢借由画作来体现吉祥,就如北宋政和二年,都城汴京上空忽然云气飘浮,群鹤飞鸣于宫殿上空,久久盘旋,两只仙鹤竟落在宫殿左右两个高大的鸱吻之上……恰好处于危机之中的赵佶一看,认为这祥云瑞鹤是国运兴盛的好兆头,当即提笔画下了《瑞鹤图》。

同《瑞鹤图》一样,《踏歌图》同样绘制于民众需要安定之时。

绍熙五年,宋孝宗去世,光宗拒绝主持丧礼。寓杭某带兵官想借机生乱,京城人心惶惶。这时大臣赵汝愚决策拥立赵扩为帝,代父主丧,使南宋转危为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人们的期盼种,宁宗上位了,他先是处理了一批离间其祖父孝宗与父亲光宗关系的大臣,而后尊光宗的皇后为太后,使她不能再干预朝政。这一系列动作为当时已经积贫积弱的南宋带来了一股清流,使得人们看到了曙光。

当时正值壮年的宫廷画家马远在这一清流的激荡下创作了此画。作为一个刚登上皇位有理想有抱负的君王,宋宁宗当然能够明白画家的隐喻,因此他借用王安石的诗来表达南宋王朝经过“宿雨”的洗礼,在他的领导下朝阳已经重新照耀在帝都的上空,象征着南宋王朝像初生的太阳一样冉冉升起。

动起来以后,是不是更有趣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踏歌图》,貌似山水画,实际却是风俗画。它的上半部描绘了仙境般的境界,下半部表现了南宋首都临安郊区农家“踏歌”的欢乐场景。完全不搭界的一雅一俗,很协调地统一在同一画面里。

正如艺术史家高居翰曾赞叹宋画之美:“他们使用奇异的技巧,已达到恰当的绘画效果,但是他们从不纯以奇技感人;一种古典的自制力掌握了整个表现,不容流于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