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30年代,青岛作为中国当时的“一线城市”,城市各项发展迅速,餐饮业更是聚集了各种菜系与多国风情的餐馆饭店。

位于中山路劈柴院门洞南侧,是曾经的英记楼旧址,它是老青岛十一家最著名的中式饭店之一,最早的广东早茶店,档次最高的粤菜馆,故有将“英记楼”与春和楼、顺兴楼、聚福楼列为四大餐饮名楼之一的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直没有看到英记楼店铺的历史照片,所以对它也一直存在着神秘感。直到查证一张老照片时,偶然发现了它的店招,隐于一根电杆背后,不仔细看还真难找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英记楼的早期档案资料至今也是未有发现,对于英记楼的历史也基本是源自于网络上的介绍,其始创于1906年,创办人是河北籍的糕点艺人英达昌,初时仅是一家小小的摊位,专门售卖中式点心,以粤式糕点为主。后来,英达昌与表弟(一说堂弟)等人在山东大街(中山路北段)合资开办了当时青岛第一座茶点楼,因为当时只卖鸭尾酥,且寄居在一栋综合小楼中,故此取名英记社。又说其表弟曾是京城御膳房中式面点师,辛亥革命后和一群御膳房的同伴辗转来到青岛,和英达昌共同开起了点心摊......

这些描述屡见于对英记楼的信息描述中,但没有看到任何的确切史料记载,其中的细节也过于夸张,所以这些文字看看作罢,不能作以参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德占青岛时期的中山路北段,图片中间位置,从北向南第六个门洞,英记楼后来在此设店。

青岛市档案馆一份早期的档案资料中,1925年7月9日,原籍广东大埔的商人张景芬《就请求批准租地事给胶澳商埠局的呈》中,铺保人是山东路(中山路)的英记楼。

1935年《青岛市饭馆业同业公会会员清册》中,英记楼的经理是时年57岁的广东人逄本生,店员代表是广东人朱锦联,此时酒店登记的店员人数是18人。

1940年,青岛饭馆公会转呈青岛市商会的《关于转市商会设法解除本会英记楼之危机的公会》的函文中,经理人依然是逄本生。同时期的一份《青岛市中国人经营之饭店及饭馆业清册》中,经理人变成了广东人逄国福,未查到二人是何关系。

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的《青岛市餐馆商业同业公会会员名册》中,英记楼的地址显示的是中山路170号,经理及负责人是广东三水人曹俭。

可见,英记楼与广东人有着难以撇清的关系,同时英记楼开办前后的粤式糕点,粤菜早茶等,很难理解是北方人开创并打理,所以一些谜题还是需要继续搜寻考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青岛市档案馆1931年的一份资料中,英记楼最初登记的名称为“广东英记大酒楼”。1936年6月,登记信息方改为英记酒楼。更加说明了英记楼的粤籍特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17年,英记楼在当时的中山路170号,劈柴院中山路门洞南侧正式开门纳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的中山路北段西侧近影,红圈位置是曾经的英记酒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按照老照片的立招位置,英记楼的原址应该是现在的中山路160号和162号,如今已丝毫看不出这里曾是青岛最著名的粤菜饭店。

英记楼的面积不大,一楼是大厅,二楼几间雅座。从上图中的店招中可以大致看出,它没有顺兴楼和聚福楼的气派,在几大名楼里也是最小的,但这丝毫不影响它的生意。除了拿手的粤菜,还有北方人难得一见的粤式茶点,食客不仅可以堂食,还可以打包带走,英记楼很快声名鹊起,顾客纷至沓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一份上世纪30年代英记楼菜谱中,可以看到它的菜品相当丰富。

热菜:以鸡肉、鸭肉和牛肉居多,炒鸡柳、金钱鸡、炸鸡丝卷、杏仁鸡丁、核桃鸡、咖喱鸡、脆皮鸡、炸子鸡,挂炉鸭、罗汉扒鸭、清炖鸭、八宝全鸭、炒鸭片,蚝油牛肉、洋葱牛肉、糖醋排骨、咕老肉等等。

海鲜:有清蒸桂鱼、红烧鲥鱼、清汤西施舌等。

汤类:有草菇鸡片汤、冬菇肉片汤、鱼片汤、滑牛肉汤、冬瓜盅等。

高档粤菜,晨午茶点,英记楼不仅是青岛最有名的粤菜馆,也开创了广东早茶在这座城市的历史。

英记楼的点心是每天早晨必备,虾饺、烧卖、叉烧包、豆沙包等,样数不多,但制作精美、口味独特。茗茶每盅五分,每壶一角。

许多在青的广东人,对英记楼的粤菜及茶点风味更是赞不绝口。上世纪20年代以来,广东的一些商人北上来到青岛经商,对青岛这座新兴城市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随着粤商的增多,英记楼的生意也是愈发的红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1937年青岛市政府招待处所编《青岛概览》中,对英记楼的特色介绍是:广东食品俱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3年,康有为携家眷来到青岛,慕名到广东同乡开设的英记楼用餐,被其美味所吸引,遂成为英记楼的常客。他曾这样说:“一日不食英记楼,恍惚如日。”除了经常到英记楼就餐,他还会让店家按时送糕点至“天游园”康公馆,用以家眷食用或招待客人。康有为的爱徒梁启超曾于1926年来青岛与他议事,期间也随康有为多次品尝英记楼的茶点。

据史料记载,1927年3月28日,广东同乡及弟子、前清举人吕振文等,在英记楼为康有为举办同乡宴。在就餐过程中,康有为突感小腹不适,筵席还未结束,就匆匆返回天游园住所。三天后的3月31日凌晨,这位清朝维新派领袖、晚清著名政治家康有为在寓所去世。虽然到目前为止,学界对康有为的死因尚未有一致定论,但这一时间上的巧合,却为英记楼增添了不少神秘之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络上所介绍的英记楼特色点心“鸭尾酥”

建国后,青岛首家糕点厂——"生活林糕点厂"的厂长,就是英记楼的学徒工成长起来的姜换斗先生,老字号的手艺,在他努力下也得以传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世纪50年代广州食堂广告

1956年公私合营,英记楼和合兴隆等几家粤菜馆合并成了广州食堂,总店位于潍县路42号,英记楼这个名字也从青岛人的视野中消失。

合并后的广州食堂在一段时期里曾是老市区最大、最红火的酒店,文革期间曾一度改称“长征饭店”,后更名广东饭店。上世纪90年代初,广东饭店随着国货公司的改扩建被拆除,原址成为国货公司新大楼的东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中山路及大鲍岛街区历史保护更新的推进,老街里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劈柴院大门旁,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英记酒楼。如今,旧址仍在,那家最顶级的粤菜饭店却早已消失,成为城市的一段历史,非常可惜。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发布,转载请注明!